文章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科学方法

发稿时间:2020-01-08 16:15:12
来源:人民网作者:张明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与重要关头,都勇于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指导实践的胜利前进。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进一步前行的经验与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法宝。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近百年沧桑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走过70年光辉历程。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重温党史、新中国史,从过去伟大的实践中汲取历史智慧的滋养,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弄清楚过去的艰苦卓绝是如何被克服的,对于当前伟大事业的深入推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辩证把握党史、新中国史的主流与本质。党史、新中国史所呈现出的伟大探索性与创新性,决定了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必须坚持“重点论”。所谓“重点论”就是要坚持党史、新中国史中的主流与本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求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伟大转变的显著成就,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本质,探索过程中的曲折仅仅是支流,并且通过科学总结已经成功将其转变为进一步前进的宝贵财富。

  全面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内在逻辑连续性与统一性。历史的发展总是呈现出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性,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脱离前一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大量资金、技术与生产力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规定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余年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革命、建设与改革三个历史时期,但三者之间在本质上并非是截然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紧密的逻辑连续性与继承性,都始终服务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都始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历史,从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

  运用矛盾分析法则科学认识党史、新中国史。精准敏锐地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功之道。勇于直面矛盾是前提,善于处理矛盾是关键。党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都能够及时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决策。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扬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则的优良传统,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情况与新特征,敏锐捕捉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明确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视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求解现实重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角度出发把握党史、新中国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各个时期制定科学的政策、修正错误并指导实践顺利前进,关键在于能够始终立足于中国实际,从不同时期的社会物质条件总和、基本国情出发谋划实践,这就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历史进程中的一根思想红线——实事求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角度出发把握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与客观规律角度出发,增强对我们所走道路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科学认识,增强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增强在新时代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气魄。

  从群众史观的高度出发认识党史、新中国史。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主体精神的高度尊重,基于对人民群众现实诉求的及时回应与充分满足,才能不断团结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之中,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离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党史、新中国史上是不可能胜利书写出一幅又一幅惊天动地的华美篇章。坚持群众史观必须要高度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必须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不断形成推动改革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的历史合力。

  从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出发理解党史、新中国史。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式,它要求必须要从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加以把握,对事物的理解必须要以动态历史的观点为指导。对党史、新中国史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不能采取真空化的方式,抽离历史事件产生与发展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同样,对党史、新中国史中重要历史人物的认识,也需要结合历史与时代的具体条件给予全面、历史、辩证的评价。应该从具体的历史条件与历史过程出发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实践,不能单纯将历史过程的成功或失误单纯归功或归咎于个人,也不能脱离历史和时代发展条件的限制而以今人的标准去衡量甚至苛求前人的实践。■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