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行

发稿时间:2020-01-07 14:11:34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王学典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学术研究的现实感还不够鲜明等方面。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想克服上述问题,应该首先解决所面临的三大矛盾。

  一是学科建设与学科转型之间的矛盾。目前,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正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当前哲学社会科学也面临着一个向本土化转型的巨大挑战,这应该是我们制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出发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和出路,就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对中国经验和中国案例的探讨上,从而实现整个文科的学科转型,以向全世界提供对中国现代化特殊道路的说明和概括。

  学科转型与学科建设二者并非对立关系,但不应将文科的学科建设看成是学科存在的最高价值,甚至是唯一价值。其结果就是学科建设被神化。学科的存在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是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问题、相对于研究对象,学科的存在本来只具有工具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当下文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加快学科转型,进行所谓“新文科”建设。而新旧文科之间的本质差异,正是所谓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差异。

  二是材料过剩与理论贫困之间的矛盾。中国有着和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中国的确需要另一种话语系统来表达、呈现。但近百年来,受制于所移植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框架,我们都是竭力在追逐西方,用西方模型、西方话语来表述和呈现中国,由此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我国学者辛苦收集资料,只能贡献给那些西方巨匠,让他们去做理论化工作,然后再把这些“法则”输入国内。而这些“法则”,无不与中国经验隔膜乃至背离。

  中国学界目前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关键时刻、重大时刻,这就是抓紧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概括工作,从出材料、出文献、出数据、出案例、出调研报告,向出理论、出思想、出概念、出话语、出方法论的转变。能否对中国、对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做出一些成体系性的大判断、大概括,提供一个富有解释力的大概念、大框架,看来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是民族的重大需求与高校象牙塔化之间的矛盾。毋庸讳言,近40年来,中国文科有一种“去现实化”、象牙塔化、学院化的发展趋势,学校的院墙逐渐变成很多学者精神活动的边界,相当一部分学者躺在学科建设的安乐窝里忘却了自己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现实、时代这些因素在知识的创造过程中,一直处在一个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地位上。怀抱着明确的现实目的,同样能做出非常严谨的学问。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把外部的要求变成内部的学术研究动力,为民族复兴而研究学问的立场实际上就是这种机制。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做到与时代同行。■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