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垃圾分类需发挥制度力量

发稿时间:2019-11-16 15:59:22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吴楠 包存宽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实施效果远超预期。过去十几年来,包括上海在内许多城市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但居民配合程度普遍较低,能自觉分类者只是少数。此次上海以最严的《条例》,强制推进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说明要使公众自觉开展垃圾分类,仅依靠宣传教育或奖励是不够的,需要发挥制度的力量。以制度保护环境对于提升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制推行垃圾分类有利于提升公众的责任意识。污染者责任原则是环保领域普遍认可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原则。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公众作为垃圾产生者责任的清晰界定,没有制定有关违反垃圾分类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标准,公众对在垃圾分类中所应负的责任缺乏清楚认识与有力担当。加上垃圾分类管理措施常以正向激励为主,不能使公众正确认识到自身作为垃圾制造者的污染者责任。《条例》的严格实施,有助于引导公众认识到自身作为垃圾制造者、受害者、治理者的多重身份,使公众主动承担起垃圾分类中的主体责任,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强制推行垃圾分类有利于提升公众的规则意识。《条例》的严格实施不仅在于严格的强制保障措施,更在于公民对于《条例》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对规则要有敬畏之心。世界上成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或国家,无不执行了具有强制力的法规。唯有严密的法制和严格的执行,才能实现大众的普遍服从,并在这种服从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条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居民的规则意识。

  强制推行垃圾分类有利于提升公众的公共精神。长期以来,我国公众公共精神普遍缺失。在许多人眼里,“我”以及“我的利益”远高于公共利益, “公地悲剧”时有发生。强制实施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管控、消除垃圾的负面影响,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而且能够转变为公众意识,使公众意识到公共领域的存在并主动维护公共利益。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内涵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提高,社会成员的公共精神、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是其重要的方面。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成效初步彰显人的现代化的可能性和可塑性,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