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教育是使人社会化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决定一切;在教育全面普及化新阶段,需要更加聚焦人的本质内涵。立德树人是一个全面的概念,需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因此是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关乎国之未来、党之未来的根本问题,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是教育的神圣职责;不仅要有伟大理想、道德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有决胜未来的能力,因此要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体育锻炼体魄、美育丰富感知、今日的劳动教育就是孩子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不仅如此,它们还共同对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智力和身心发育产生影响。这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以先进教育思想为引领,加强教育内容方法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它们也构成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当然,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
教育现代化必须尊重教育规律。青少年的受教育阶段,正是其身心发育长成的重要时期,有着不同的身体发育阶段和学习活动敏感期。成长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活动应符合成长规律,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不能揠苗助长。例如,该孩子10岁时学的东西,你让他7岁学了,事倍功半且不说,还极有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育及抑制好奇心、形象思维、创新力等,看似超前和好意,其实是好心办坏事。就像一棵果树,从幼苗开始,浇水、施肥、嫁接、修枝、开花、结果、防虫、收获环环相扣,该用力时不用力不行,不该用力时瞎用力也不对,用对了力、做对了事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恰到好处才能事半功倍。我们需要科学论证青少年身体、心理、智力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段制定成长标准,以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自然科学依据。然后再依据成长标准确立各学段的教育活动重点和教育内容模式,制定满足符合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特点要求的学校标准、学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在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教育不仅仅是教室、课堂,现行教育教学活动与规律、标准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今后的改革内容。
教育现代化必须支撑国家发展。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学生恰逢其时,人生的黄金时期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将全过程参与完成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乃人生之大幸,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重大。社会逐步由工业化进化到后工业、知识经济社会,教育逐步从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各国也都逐步形成了与本国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体系,教育与社会的匹配程度越高,国家发展就越健康。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发展前景将远超现时的认知,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创新将重构经济产业业态,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要素和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度转型,面向未来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创新创造创业成为发展的关键。教育发展还需要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加强教育与主体功能区的深度融合,加强教育的扶贫扶智扶志工作,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把小我融入大我,才能作出这代人的历史贡献。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扎根中国大地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等,指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从而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时代之路。教育有着天然的民族文化基因,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文化的适应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融合于传统文化之中,内化为民族发展精神财富,自身也在发展演进,滋养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不仅传播科学知识和真理,而且培育文化精神和理想信念。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等学校要把学问做到中国大地上,职业教育要实现产教融合,基础教育要更好发展素质教育。而开放仍然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是国家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反过来并助推了国家的发展,这是因为学校本身就是学习型、创新型组织,需要开放的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的开放意义将更加凸显。我们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成世界教育高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我们需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尊重科学规律,用中国智慧、中国办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