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青龙县创新就业创业帮扶手段 推动贫困劳动力精准脱贫

发稿时间:2019-10-30 16:03:14
来源:秦皇岛市委改革办

  青龙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始终把就业创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紧紧围绕贫困劳动力这个脱贫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创新就业创业帮扶手段,开展供需式帮扶、保姆式服务,推动分类引导、精准滴管,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2016年以来,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5911人次,年稳定就业率达到63%以上,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2018年青龙县141个贫困村、6.7万人稳定脱贫,以华北第一、全国第八的优异成绩成功脱贫。

  一、开展“四项”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结合贫困村实际需求,以劳动者急需的、实用性强的职业和工种为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多元化培训。一是“整合资源”抓联合培训。创新建立“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乡联合、部门联合”的大联合培训模式,以县就业部门为依托,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优化重组,遴选各校教学业务骨干、企业技术人员、乡镇农林所站技术人员,成立电工、焊工、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教研组,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为学员打造专项服务课程。二是“量体裁衣”抓订单培训。建立劳务市场信息“观察员”制度,从县就业服务机构选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优、工作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为“观察员”,盯紧盯牢北京、天津等重点劳务输出目标地,动态掌握企业用工信息,建立重点联系企业用工档案,详细了解用工所需技能、人数、期限等信息,根据企业的用工信息“订单”,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实现培训与用工需求无缝对接。三是“送课上门”抓设点培训。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精确定位贫困群众所需技能,在各乡镇“设点”,有侧重性地进行技能培训,组织县内300多名科技特派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重点村,免费送课上门,大力开展果树修剪、中药材种植、家庭手工业等培训。四是“示范引领”抓创业培训。积极开展“培训基地+兴业人才+创业项目”三位一体的“技能孵化”行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创业规划指导,邀请市创业就业训练中心优秀讲师为有创业意向者提供创业计划,帮助发展手工业等创业项目。开设“草根课堂”,组织县内创业典型“现身说法”,帮助学员更新理念、开拓思路,坚定信心。

  二、当好“三个”角色,提升就业创业水平。精准掌握不同服务对象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服务体系上做文章,切实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一是当“信息顾问”。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劳务输出信息资源库,对转移就业情况实行“实名制”微机化管理,实现了“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在县人事劳动部门设立咨询服务窗口,免费向农民工、返乡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免费开放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岗位项目推荐等服务。2016年以来,共免费发放就业服务信息3500条,涉及就业岗位1.2万个。二是当“就业红娘”。邀请外出致富能人成立“能人回乡导师团”下乡进村,通过分享自身就业资源开拓贫困劳动力脱贫路径,实现先富帮后富,共奔小康路。以重点乡镇为中心,建立家政服务员输出基地,加强与京津及省内月嫂、家政等服务机构公司的沟通联系,每年向北京、天津、唐山等地输出家政服务人员。紧盯县内项目建设,实施“三同时”战略,即项目立项时了解用工需求、项目建设时储备人才、项目投产时提供合格工人,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三是当就业“引擎”。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贫困家庭扶持计划,加大对贫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针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资金不足的,提供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贷款、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

  三、推行“四化”服务,提升就业创业质量。建立“政府推动、品牌促动、能人带动、项目拉动”的工作机制,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充分激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活力。一是做大劳务市场,实现劳务输出规模化。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主体,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为依托,采取定期招聘、专场招聘、集市摆摊设点招聘、入村巡回招聘等形式,利用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对接平台。成功举办两届秦皇岛市精准扶贫专场劳务洽谈会和90场次“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劳务洽谈会活动。二是强化劳务协作,实现劳务输出品牌化。主动与京津冀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搞好对接,不断加大“订单式”“定向性”劳务输出。充分发挥劳务品牌效应,大力推介和扩大“河北—北京”家政服务基地、“满乡服务员”“铝合金安装工”“村镇建筑工匠”等劳务品牌知名度,推动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品牌促进增收。三是创办就业协会,实现劳务输出组织化。由县就业服务部门牵头,村“两委”班子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具体指导,成立农民就业协会组织,建立“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实施能人带动工程,由村内外出致富能手、劳务输出带头人,带动劳动力外出就业。目前已成立农民就业协会165个,形成了“你帮我、我帮他、外出致富靠大家”的良好传帮带效果,有力促进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搭建扶贫车间,实现创业就业同步化。充分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村民自家庭院等,探索建设以发展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扶贫车间”,依托手工业龙头企业,积极解决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等难题,引导服装加工、手套加工、箱包加工、玉米皮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扶贫车间“放活儿”。

  四、实施“三段”维权,提升就业创业效果。加强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常态化建设,按照源头预防和抓早抓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速决”三位一体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一是事前防微杜渐。以网格为单位,摸清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形成信息准确、数据齐全、资源共享、实时监控的网络信息体系。畅通投诉渠道,向社会公布维权电话,简化程序,快速受理投诉举报。二是事中立体监管。在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中,加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指导;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劳动合同专项执法检查,密切关注建筑、制造加工、餐饮服务等易发拖欠工资问题企业,实时动态监控企业发展经营状况,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三是事后快速解决。充分发挥劳动监察维权的效能作用,建立劳资纠纷案件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裁决一条龙服务,从严从快妥善处理农民工工伤事故或劳务纠纷,特别是群体性欠薪和恶意欠薪事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016年以来,已为8361名劳动者追讨劳动报酬6200余万元,引导农民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申请裁决15起,涉及1602人,涉案金额2327万元,行政处理后法院申请非诉执行案件1起,涉及819人,涉案金额14176万元,切实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有力促进了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