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宁德市强化机制 创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发稿时间:2019-10-10 14:03:57
来源:福建省委改革办

  近年来,宁德市始终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思想精髓和探索实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打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合拳”,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有效解决了农村长期存在的垃圾乱扔、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等脏乱差突出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5月,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现场会在宁德市召开。

  一、坚持高位谋划,统筹抓好顶层设计。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宁德市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谋划、梯次推进,有力推动工作开展。 一方面,因村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遵循客观规律、突出乡村特色、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不搞“一刀切”,按需求分批次推进村庄规划修编工作,理清各个村庄环境整治的方向和重点。宁德市除纳入城市和乡镇总体规划区的村庄,共有1851个村庄需编制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1285个、占比达69.42%。另一方面,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成立专项小组负责推动具体事宜。改厕改水工作,由宁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建立市级成员单位负责挂县、县级成员单位负责挂镇、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分片包村、村两委干部每人挂钩1-3户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要求,每年定期组织召开1-2次现场会、每季度召开1次推进会,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聚焦改厕改水,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强化“改厕所必须治污水”的系统治理理念,将改厕与改水一体谋划、统筹推进。目前,宁德市累计投入资金7.6亿元,完成改厕村庄1802个村,占比84.4%;完成污水治理村庄1785个,占比83.6%;惠及农村人口126万人。一是加强技术指导,确保质量到位。编制农村厕所改造及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组建技术指导分队,深入一线指导改厕治污工作,引导群众选择既经济又符合生产生活需求的改厕技术方案。注重分门别类、统筹兼顾,在实施改厕的同时,综合考虑域内江河水系、饮用水源地、生态敏感区及农村人口规模,选择不同的污水处理模式和工艺。二是探索多元投入,确保资金到位。建立政府主导、财政奖补、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花小钱办大事,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户厕改造财政投入资金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以县(市、区)财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安排奖补资金,整合各级各部门惠农、支农资金,形成资金合力,推动农村户厕改造和污水处理深入开展。鼓励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减少支出。特别是对五保户、困难户等家庭经济困难的,由政府出资统包建设到位。建立奖补激励机制,科学制定督查考核办法,采取每个县随机抽查两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查两个村的“双随机”方式开展督查考核奖励。创新奖补退坡机制,逐年降低户厕改造财政补助额度,对越早完成的补助越高,激励各地提前完成改造任务,探索推行“统一设计方案、统一安排施工、统一采购建材”的做法,节约成本20%—30%。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发动乡贤企业赞助,采用PPP和政府购买服务、租赁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改厕改水工作。三是坚持建管并重,确保管护到位。探索创新散户“自用自管”、村集体“农户+专业”的管理模式,编制《卫生厕所使用指南》,积极引导群众正确使用卫生厕所,建立化粪池定期清掏、人工湿地及时清理、有机肥充分还田的清运机制。按照“县有示范乡镇、乡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思路,开展“文明卫生村”和“文明农户”“卫生家庭”评选活动,在每个乡镇重点确定1-2个村,每个村重点选择建设1-2个改厕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

  三、突出清脏换貌,提升农村整体形象。一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严格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常态化机制“五有”标准,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在边远村庄、海岛乡村探索运用小型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处理。二是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在沿海乡村全面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清理各类废旧渔排7.9万口、海上垃圾1.7万吨,清退渔排19.4万口、藻类2.4万亩,升级改造渔排33.3万口、藻类27.9万亩,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是打好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坚持“县级主抓、村为单元、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和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不良习惯的“三清一改”为主要任务,抓住春节、清明、“五一”等传统风俗节日,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净化和室内清洁。目前,宁德市共发起村庄清洁活动3629场次,参与群众达21.4万人次。四是改造提升村容村貌。针对一些地方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现象,加强农村村民既有住宅平改坡、裸房整治、危旧房改造和庭前院后绿化美化,集中打造霍童溪沿线等30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初步形成铁路沿线环境景观带。五是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保护价值。以重塑“乡魂”为抓手,制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深度挖掘、摸清底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活态传承、动态保护”策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促进传统村落保护、活化与发展,形成“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不断吸引“新村民”入住、“原村民”回流,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改变村民精神面貌。

  四、注重系统推进,确保治理常态长效。一是突出产业振兴“提内力”。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与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依托村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五化”要求,突出抓好茶业、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构建起了“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为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提供了可持续增长的财源。二是引导各方参与“聚合力”。抓一批示范村,推动包括台湾建筑师在内的技术团队进村入户,开展“陪护式服务”。推出一批镇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三格化粪池清掏、村庄日常保洁、垃圾中转运输、老屋活化利用等建设和服务项目,推广市场机制,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化管理。强化村民主体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工匠、乡贤的作用,确保群众在资金使用上有知情权、村庄规划上有话语权、村庄建设上有监督权、项目招标上有表决权。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增动力”。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一线跟踪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每年市委、市政府工作检查的必查点,组成专项考察组,每月开展一次跟踪考察,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确保压力层层传导到位。各县(市、区)相应建立一线跟踪考察机制,将乡村两级干部列入一线跟踪考察对象,作为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有效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厕改水过程中,对总体进度相对滞后的县(市),由市委领导直接约谈相关负责人;对任务完成不力、工作滞后的村两委班子,组织开展选前约谈,责令限期整改。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