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对现代化的理解,如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资本主义模式的历史进步性和内在矛盾性等,为我们科学理解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许多具体结论,毕竟是基于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得出来的,有其时代性和历史性。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条式地照搬照抄马克思对现代化的一切看法,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基本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历史传统、文明基因相结合,发展出适合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了解决现代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深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需要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纵观70年,凡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蒸蒸日上、节节升高;一旦脱离实际,犯下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客观状况认识不足,我们党才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重大损失。而“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进而走上改革开放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才能解除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度,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也才能因此一日千里,破浪前行。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辩证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70年留给我们的最强大的制胜法宝。
目标指向:坚持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尽管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条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见物不见人”的消极状况,使人们在更深程度上受制于“物”。马克思曾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描述过未来社会的样子,他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是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必须辩证统一、协调发展。如果缺乏物的现代化作为支撑,那么人的现代化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如果只重视物的现代化层面,就会出现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种种问题,而且人的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就会成为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障碍。由于在起步时严重落后于西方,因此70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成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等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但人的现代化也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主题和任务,而且这一任务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推进愈益凸显。
7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在继续推进物的现代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问题。要确保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创造更好的物质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为人的政治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优秀人文精神教育,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切实提升人的道德文化素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为人的现代化提供资源保证,同时以美丽中国建设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持续深入推进物的现代化,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使命。
制度保证:坚持基本制度不动摇和制度创新的辩证统一
制度因素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纵观人类现代化进程,成功的现代化无一不是以一套稳定成熟、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打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70年现代化探索和建设历程中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根本制度保障。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才确保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改变,也才确保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拥有一个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一个好的制度体系除了具有稳定性之外,还需要拥有自我调适、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在坚持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同时,又不断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从而使我们的制度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推广,极大提升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户籍、土地、财税、国企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使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步入了快车道,成为现代化快速发展最强有力的催化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补充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一步步变得更加成熟和定型。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协商民主、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等一系列独特优势,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来说,这套制度是成功且有效的。对此,我们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
基本内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辩证统一
7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了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列宁指出过,“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对于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搞经济建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如果偏离这个任务,就会错失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机遇,甚至带来重大损失和挫折。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而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方面各领域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心环节,而非全部。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是动态和变化的,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更好应对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党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极好地处理了经济现代化和其他方面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相较而言,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失败,与其过于偏重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建设,而忽视了现代化的全面性、系统性是分不开的。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美好宏伟的愿景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准上拓展和提升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清晰指明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现代化。当前,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系统把握、整体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现代化的进程。
动力支撑: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赶超的性质。这种赶超型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原发式的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社会动力系统,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集聚发展资源,实现弯道超车。而改革开放正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跨越和赶超的最强大动力、最关键一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通过改革破除不适应甚至制约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主动不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之中,抓住最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先机,并从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互动中寻获动力资源。
70年现代化历程给予我们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赶超和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始终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也就是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了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先是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盘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着又以经济改革的成功为契机,全面有序、不断深化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改革,从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从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有步骤、有秩序地开放沿海和内陆城市,到今天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力拓展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大刀阔斧的对内改革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我们成功实现“并联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70年来特别是近4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核心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辩证统一
先发国家的现代化通常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现代化路径,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市场和社会,同时辅以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而后发国家则更多采取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实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采取的是一条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建设力量的路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引以及根本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不断丰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推向新的境界。为了更好地领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勇于自我革命,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拥有高度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现代执政党。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当前,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为艰巨,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才能将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并将两者真正有机统一起来,是新中国70年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