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县域经济:抓住结构调整的重点难点

发稿时间:2012-06-01 00:00:00

  编者按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亮点和热点,也是坚持稳中求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当前,有些地方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粗放式阶段。我们要转变县域经济发展观念,把县域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主阵地。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事关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县域和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在中国,“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抓住了县域,就抓住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与关键。

  一

  县域和县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县(市)一级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力量;二是县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广阔舞台;三是县域范围是创造最佳投资和最佳人居环境的理想场所之一;四是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五是县域经济属区域经济范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六是县域经济是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并向大中城市拓展的“排头兵”;七是县域经济是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基;八是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托。

  县域作为我国4大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组成板块;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式的选择与采用,对促进区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县域的科学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重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模式对促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态势上看,不同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2010年,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数的70%,是全国中心城区的50%;再加上县域之间差异大,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100个县的平均值是最低100个县的平均值的15倍以上。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空间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涵盖多个范畴。因此,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考虑扩大内需与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又要考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同时还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好县城和中心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就难以有效拓展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新空间、培育竞争新优势,也难以形成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

  我们还要看到,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区域与县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

  一是县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当前,从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人均GDP、县域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看,目前很多县域还没有达到平均规模。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使不少县的发展既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也面临着改革开放、稳中求进带来的新机遇。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使县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难度加大。一方面,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另一方面,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投资出口对GDP的影响呈下降趋势,消费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2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为3.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出约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率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201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1.6%。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例如,2008年,巴西是80.9%,印度是67.1%,俄罗斯是63.7%,我国大约落后于这3个国家15个至30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制约县域和县域经济发展。目前,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差距也呈扩大之势,如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

  三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发挥县域和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立足县域实际、惠泽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虽然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因此,我们要立足县域实际,解决“三农”问题。由于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社会保障还未能实现全民覆盖,特别是农村穷、农业难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普遍存在。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大力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加大公共产品投入,通过财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积极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统筹发展。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根据县域产业广、就业活的实际,大力发展绿色和特色产业。从出口主导型增长转为消费主导型增长,要进行重大产业的重组,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根据不同县域的要素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布局,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加大县域自主创新力度,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发展“专精特优”特色产业,特别是具有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努力形成经济结构合理、多业共生共荣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为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稳步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县域在扩大内需中的巨大潜力。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扩内需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就县域而言,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好县城和中心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形成县域城镇布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新格局。要根据城镇化与服务业联系紧密的实际,发挥服务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和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据测算,我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和服务业至少还有10个至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要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因此,可以说县域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为构建城乡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夯实了基础。

  四是促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把县域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战场。广大农村地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形成城乡协调发展,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特别是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保障安全创造条件。

  五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着眼县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县域广大农村地区的作用。目前,农村生存性的消费需求支出开始降到45%左右,发展性的消费支出开始提升到50%以上,消费潜力逐步释放,这将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特别是消费主导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扩大内需战略落实到位,必须提高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提振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服务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等的稳步上升提供保障。

  (作者周金堂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建清系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员常务副院长)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