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科学工作者为人类社会改造世界、建设美好地球家园所作的智慧贡献。
以开放促交流,以包容促互鉴
开放促进交流,是科学文明不断发展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科学是在无数前人劳动基础上新发现的真相与规律,开放是科学精神的要义,是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信仰,是福泽全人类的智慧贡献。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说,“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说,“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全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通过开放促进交流,构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智慧宝库,是科学文明不断发展的源泉。
包容促进互鉴,是科学文明创新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人类运用科学规律改造世界的创新文明成果。要用包容的态度“乐见其成”,欣赏他人的创新成果,接受他国的经济发展成就;要用互鉴互惠的机制繁荣创新,尊重他人的创新成果,学习他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经验。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发挥更多人的聪明才智来运用科学文明成果,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老龄化与健康、技术创新与增长以及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等人类社会重大挑战。
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科学文明发展秩序
建立科学文明的开放分享机制。中国一直是文明开放大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中叶,我国科学体系薄弱,但仍坚持开放的科学文明秩序,每年有许多优秀学子到国外学习工作、促进国家间的文明交流,迄今已有7位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今天,我们还在以更加开放的体系,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中国贡献的科学文明成果。今天,尤其需要开放的分享机制使世界各国人民公平参与到科学文明成果的分享活动、分享平台、分享过程中来,避免用昂贵价格、信息闭锁、制度歧视筑立起科学的“围墙”。
建立科学文明的开放传播机制。学校是科学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框架内,我国多次承诺加强对外教育援助。2015年中国向亚非国家承诺在未来的5年内,向其免费提供10万个培训名额;2017年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诺,每年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近年来国内也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通过教育公平来打破科学传播的不平衡问题,从而改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面貌。与此同时,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正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让不同人群享用更加便利的科学文明成果。
建立科学文明的包容发展机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科学文献发表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与保障创新文明繁荣的基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国在推动科学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全球科技治理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的现状,我们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分享科学文明成果,集聚全世界人民的聪明才智,共同应对这些挑战。逆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历史洪流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是对科学文明秩序的破坏。中国作为快速发展、走向繁荣的大国,正在深度参与,并大力推动科学文明秩序的建设,始终如一地倡导和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科学文明秩序,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