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咏史诗经常涉及历史人物,既有圣人先贤,帝王将相,也有名人名士,涵盖多个朝代,内容广泛。作者通过对不同背景、身份人物的刻画和评价,寄寓了对于不同人物的态度和感情。
对圣贤的推崇
王安石少时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身上有浓厚的儒家精神,青年时便“欲与稷契遐相希”,立志高远。上欲以身报国,致君尧舜,下愿百姓富足,安居乐业。虽然晚年时受佛禅思想影响较大,但儒者的忧乐情怀仍然贯穿着他的一生。这样,王安石自然就对儒家圣贤特别推崇,曾不止一次在诗中表达了对圣人的赞美。如《孔子》: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王安石对孔子极度崇拜,认为其“道大能亦博”,而古今学者所学所得,都只不过是区区秋毫而已,是如何都比不上的。桓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曾想要杀掉孔子,怕孔子来宋后会取代他的权势;武叔是鲁国司马,曾诋毁过孔子。在王安石看来,此二者的行为无异于以小草撼动蟠桃,不自量力。
再如《悲哉孔子没》一诗: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蚩蚩尽锄商,此物谁能珍?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认为孔子之贤世间再无,后人望尘莫及。体现了儒家圣贤在王安石心中的崇高地位。
此外,王安石对孟子也颇为推许: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王安石一直以孟子为楷模,并将其视为自己隔代的知音。和孟子相似的境遇,让王安石得到了心灵上的宽慰;读孟子的“遗编”,也让王安石找到了与自己思想上的契合点。由此他认为,不必为世间流俗之言所困扰,因为尚有知己相知。整首诗颇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味,在追想当中表达了对孟子的认同和赞美。同样体现这一思想感情的,还有王安石青年时答复欧阳修的诗:“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通过对欧阳修赞赏自己的婉转回答,明确表达了自己愿追随孟子,传行道义。
王安石咏史诗中,对孔孟等圣贤都持以崇敬和向往的态度,体现了其身上浓厚的儒家精神和自愿继承、发扬孔孟之道的远大志向。
对名臣的赞颂
王安石的咏史诗中,有一部分是对历史上名臣的赞颂,这些人物通常是为世人所公认的良将、治世之臣。如张良、韩信、诸葛亮等等。如《张良》一诗: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诗中,王安石对张良的事迹作了简单的回顾,对其才能大加赞赏。写张良擒拿项羽时,不无夸张地说好似是在捕一个婴儿。商山四皓从不轻易出山,即使是君王亲自相招也未能如愿。而现在四翁却肯为了张良而入世。诗作结尾又认为,即使是作者同样歌咏过的贾谊,也不能与张良相比。诗中通过一系列的叙述和描写,突出了张良卓越的才能和个人魅力。
王安石对与张良同时代的韩信也给予了正面评价:
韩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怜。当时哙等何由伍,但有淮阴恶少年。谁道萧曹刀笔吏,从容一语知人意。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捄兵半楚潍半沙,从初龙且闻信怯。鸿沟天下已横分,谈笑重来卷楚氛。但以怯名终得羽,谁为孔费两将军?
韩信与张良、萧何同为“汉初三杰”,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诗中先写韩信的生平。少年家贫,得老妇施舍才能勉强度日,还曾受胯下之辱。但后来由于萧何的赏识,得以在沙场上施展才华,屡立战功,终于成为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的大将。王安石通过对韩信身世和卓越才能的描写,突出了他对韩信及他所立下功业的称许。
从王安石对历史上名臣的赞颂中,可以看出他对英雄良将的认可和对自身的期许。
借人物抒己怀
出现在王安石咏史诗中的人物,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赞美或歌咏,更多的是作者自身精神的寄托,以及内在的理想追求的表达。如《杜甫画像》: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李壁评:“公不喜李白诗,而推敬少陵如此,特以其一饭不忘君,而志常在民也。”王安石在心怀天下苍生的思想感情上,与杜甫达到了高度契合,因此十分推敬杜甫,也借此抒写自己同样的志向。杜甫受到的打击以及生活的艰难困顿,都没有使他忘记对百姓的关心,从而彰显了其心忧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写杜甫,就是写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的追求。借对杜甫伟大精神的推崇,表达自己愿膏泽斯民而大济天下的心愿。
再如《贾生》一诗: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这首诗同样是借贾生来喻自己。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以其远见卓识和精辟独到的政论和建议,还是受到了文帝一定的重视。王安石在诗中根据这一史实,褒扬文帝称赞贾生,认为历史上爵位甚高而所言不被采纳的人不在少数,贾谊其实是幸运的。这与王安石自身的经历相合。宋神宗即位后力排众议,重用王安石,对其颇为欣赏,二人还共同开展了震古烁今的熙宁变法。即使众人非难甚多,神宗也处处维护着王安石。此诗即是以古喻今,借前朝之事抒自己之情,以文帝和贾生喻自己与神宗的关系,表达了对神宗知遇之恩的感念。
王安石这类咏史诗,借写人物抒发自己的抱负,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不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