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循吏能够从众多合理化建议中汲取养分,广开言路、积极纳言、从善如流,为良好政治秩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吕坤说:“役一己之聪明,虽圣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虽众人不能愚。”通过对不同观点的甄别和采纳,有助于提升执政水平。唐甄说:“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那些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的循吏被誉为“国之良医”,可见直言循吏在历史中的地位。
古代循吏为了能够得到各方面建议,从制度设计上下功夫,通过创设机构、完善程序,营造让大家敢于说话的氛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事必躬亲地做事,但这并不妨碍他听取众人建议。他专门设立了参署制度,面临重大决策,每个人要充分发表建议,最终签署自己意见。他耐心地对众人说:“参与签署这个方法,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扩大为国尽心的效益。假若为躲避小的嫌疑,就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么,政事可能就会亏损了。如果能够从不同议论中得到中肯的意见,正好比丢掉破鞋子而捡到珠玉一样。”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有那么大的成就,离不开他集思广益的制度设计和循循善诱的劝导。
古代循吏能够在主政地方的过程中,从对正确对待施政效果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如若是对的建议,不怕推倒自己过去的主张。唐代名臣陆象先在四川当官的时候,能够做到从善如流,不同的意见对他的施政是一个积极的补充。当时,从长安到嘉州路途遥远。陆象先上表朝廷,请求在岷山南面开发一条新路,以缩短路程。朝廷同意他的主张后,他积极推行他的施工工程。然而,工程浩大,导致工期延误、工人逃亡。当时有一个叫张宣明的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该工程面临艰险的自然环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说,完成此项工程,实不可能。于是,张宣明向陆象先提出建议,不要再搞此项劳民伤财的工程。陆象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果断地叫停了此项工程。陆象先能够认识到自己决策的失误,在采纳张宣明中肯建议后,果断地否决了自己先前的主张。
古代循吏为了巩固统治者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力劝统治者能够广开言路,确保各种声音有“上达天听”的渠道。汉安帝时期的名臣陈忠看到汉安帝担心“开谏争”产生臣僚之间“不相容”的矛盾,他于是上疏汉安帝进行说理:“臣闻仁君广山薮之大,纳切直之谋;忠臣尽骞谔之节,不畏逆耳之害。”陈忠针对汉安帝担心不当言论影响朝政和人心,分门别类地进行阐释:“若嘉谋异策,宜辄纳用。如期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陈忠用条分缕析的逻辑论述,呈现出广开言路的重要价值。
循吏自身广开言路,还要谏言皇帝广开言路,这里面就涉及有作为的皇帝为广开言路搭建更为畅通的谏言渠道,不因谏言直而废弃。唐太宗在历史上留名,是因为他善于纳谏。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在于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得到了教训,当然也来源于其父李渊的言传身教。李渊考第群臣,“李纲、孙伏伽为第一”。李渊为何选此二人列为群臣前列呢?原因在于此二人敢于直言,敢于向皇帝提出有建设性的良言。李渊希望群臣能够改掉见风使舵的不良习气,他动情地告诫群臣:“朕视卿如爱子,卿当视朕如慈父,有怀必尽,勿自隐也!”李渊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对于那些敢于善于谏言的臣僚大胆提拔重用,形成了人人敢谏言的良好政治氛围。李渊的这点政治遗产被其子李世民继承,为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