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管仲打“贸易战”的启示

发稿时间:2019-06-20 13:49:4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厚明

  早在2700多年前,《管子·轻重》中就记载了管仲发起的多起“贸易战”,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建立霸业,立下汗马功劳。

  春秋时期,齐桓公想攻占鲁、梁两国,请教于管仲,管仲献计由桓公带头穿上绵绨衣服,使全国百姓跟风穿绵绨,且高价收购鲁、梁两国绵绨,鲁、梁两国百姓见有利可图,于是放弃农业而大织绵绨,齐国则大力发展农业。一年后,管仲让桓公改穿帛料衣服,带领百姓不再穿绵绨,并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10个月后,鲁、梁的百姓短期内无法生产粮食而陷于饥荒,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齐国粮价才每石10钱。2年后,鲁、梁的百姓有6/10投奔齐国。3年后,鲁、梁的国君也向齐俯首称臣。

  类似的“贸易战”,管仲曾多次导演并不战而胜,如“买狐降代”“求鹿于楚”等。

  为了征服代国,管仲让桓公派人高价到代谷地区收购狐白的皮张。代王认为齐国收购狐皮是代国的福气,下令百姓多以狐皮换取齐国钱币。代国人因此放弃农业,走进山林猎取狐皮,但狐白半年才出现一次,时过2年也没有凑够几张,离枝国听到以后,乘机侵入代国北部。代王难以保卫,只好率领士兵归顺齐国。

  征服了周边几个小国,齐桓公并不满足,开始转向强国——楚国,管仲又献计打起了“贸易战”,他首先通过民间买卖大量贮藏国内粮食,再兴建百里鹿苑,派人到楚国高价购买生鹿,同时派左司马伯公率民夫到庄山铸币。楚王果然通知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换取齐国钱财。楚国百姓便放弃农业而从事猎鹿。当齐国百姓藏粮增加5倍,楚国卖鹿存钱也增加5倍时,管仲说:“楚可下矣(可以取下楚国了)。”于是封闭齐楚关卡,当楚国开始恢复农业时,粮食却无法3个月内产出,导致楚国粮价高达每石400钱,内饥外困之下楚国最终被降服。

  追古鉴今,管仲之所以在对周边诸国大打“贸易战”而屡屡得手,有几处值得思考警醒的。

  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处于农耕文明的春秋诸国,农业是其定国安邦之根本,管仲的“贸易战”之所以能屡试不爽,就在于鲁、梁、代、楚等国只求眼前之利,而舍社稷之要,把农业这个根本抛弃了。这也传递着古老的警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政党,一个企业抑或一个人,守住根本,守牢底线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要分清主次,掂量轻重,把握大小,既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更要有不为所惑的定力。外界的诱惑无处不在,往往利益之下隐藏风险,好处背后设了圈套,如果急功近利抛弃根本,追名逐利闲置主业,长此以往就将自己置于危机和险境之中。

  经济财富≠综合实力。管仲用高价收购各诸侯国特产,尽管鲁、梁、代、楚等国赚了满盆钵,但忽略国防和农业,只能是经济上的“虚胖”,当齐国攻其软肋,就如遭受釜底抽薪的致命一击。而1800多年后的宋朝虽然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但却崇文弱武,重商轻防,病态式的发展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可悲结局。历史与现实反复警示,经济财富并不等同国家综合实力,不注重全面可持续发展,一旦失去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支撑,就如沙丘上的空中楼阁,繁华中的浮光掠影。

  交流互鉴≠盲目依赖。“重商通货”是管仲富国强兵的重要指导思想,但他重视经济贸易的同时,不忘发展农业和巩固国防,而鲁、梁、代、楚等国之所以在贸易战中一败涂地,就是国之要害的农业过于依赖于齐。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逐渐形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但如若把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核心利益过于依赖他国,关键时就会自毁长城。

  逆时代潮流=衰败灭亡。管仲的“贸易战”看似以征服周边国家为目的,但管仲并不闭关自守搞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商贸可谓异常重视。他主张“为国不能为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他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为外来商旅提供便利条件。如下令为诸侯商贾建立客舍,外商来车1乘者免费供应伙食,来车3乘者外加供应草料,来车5乘者,另外服役人员照顾等,为鼓励进出口贸易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当今世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时代,“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谁逆时代潮流而动,大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行一己之私,终会陷入被历史抛弃的困境和厄运。正如管仲死后,齐国反其道而行之,“逼介之关,暴征其私”,贸易的关卡越开越多,税率也越来越高。到齐景公时期,甚至连都城临淄附近也增设了关卡。而当时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以致“齐国之霸业悉归於田氏矣”。■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