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伯礼
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康复科学所所长 李建军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张亚兰
当前,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2亿老年人和2.9亿慢性病患者,他们对康复医疗有着迫切需求。然而,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康复专业人才和康复器械研发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这块短板如何补?我们请来三位康复医疗领域的专家,就这一话题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
1.康复医疗是健康中国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光明智库: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康复医疗起到了什么作用?对患者来说,发展康复医疗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张伯礼: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消除或减轻身体功能障碍,设法改善和提高身体功能为目的的医学学科。在健康维护过程中,康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患者希望能够尽快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回归正常的生活。而家庭也希望能从照顾患者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康复医疗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李建军: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康复医学被推向了社会前沿。积极发展康复医疗,提高公众的康复意识,已成为适应医疗市场需求、提高临床疗效、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
张亚兰:单纯依靠临床治疗,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康复医疗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日益显露。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康复医疗是分级诊疗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发展好康复医疗,可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科学的就医秩序。
光明智库:有些临床医生在给患者诊疗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后续的康复医疗,容易导致康复医疗和临床医疗相互割裂。如何才能弥合两者的裂痕,缩短患者康复周期?
张伯礼:大多数疾病往往不是“一药而愈”的,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在临床治疗方案中,应该考虑后续的康复医疗。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患者及其家属要有康复意识,配合临床治疗,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当然,政策支撑和引导也很重要,例如医保的配套政策、重大疾病诊治指南等,应该进行包含康复医疗在内的综合考虑。此外,国家应重视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加大对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的研究等等。
李建军:现代康复理念强调将“早期、主动、全面”贯穿治疗始终。“早期”即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就开始康复治疗;“主动”即鼓励病人积极自愿地参与康复全过程;“全面”指的是康复治疗不只是医疗康复,还包括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方面的内容,使患者在各项活动中,真正实现身心的全面康复。
张亚兰:临床医生的思维,要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有为患者进行全面服务的意识。医学界要进一步普及康复相关理念,改变“康复只是疾病后续治疗”的观念,注重疾病早期的康复介入。
2.需全方位提升康复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光明智库:康复治疗往往不能一劳永逸,特别是对于残疾患者、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经济上的持续花费。目前我国康复医疗的医保政策实施情况如何?
张伯礼: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医保政策一直在优化变革。2010年,《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中,明确将9个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2016年,《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中,新增20项医疗康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包括康复综合评定、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截至2017年年中,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出台了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地方性政策。
目前,国家正在建立完善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推动双向转诊制度,这将助推康复医疗发展。建议医保增加对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的报销项目和费用额度;对研发、生产和销售康复器材设备予以降税减费优惠,促进研发更多更好的康复设备,服务更多患者。
李建军:这些年来,我国康复医疗医保政策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地区差异大、康复医疗种类覆盖不全面、医保覆盖时间短等问题。
残疾人、老年人等是康复的主要需求人群,建议医保政策对这些特定人群相应倾斜。同时,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注重和残疾预防、残疾人救助等相结合,争取实现康复医疗、医保政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
张亚兰:近年来,我国康复医疗的医保政策覆盖范围逐年扩大,报销项目日趋增多,但也应看到,目前执行的医保目录中,仅有29项康复医疗相关项目,而且很多项目还有时间限制。
以我所在的社区医院为例,本市参保人员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进行物理、康复治疗时,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其发病后6个月内的物理、康复治疗费用;因其他疾病进行物理、康复治疗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其发病后3个月内的物理、康复治疗费用。很多患者恢复刚有起色,就已经到了能够报销的最后期限,如果受到家庭经济能力限制,放弃进一步的康复治疗,就会影响预后效果。有的患者甚至因为康复不到位而出现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反而增加了医保费用支出。因此,对康复医疗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保障力度。
光明智库:对患者而言,在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目前我国的康复模式有哪些特点,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伯礼:我国的康复模式主要是机构式康复和社区式康复。社区康复是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所需费用较低,受益人群较广。国外有研究显示,机构式康复人均费用为100美元,仅覆盖20%的康复对象,而社区式康复服务人均费用仅9美元,能覆盖80%的康复对象。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服务有助于满足患者对长期康复医疗的需求。
我国社区康复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存在的困难是“两短缺一卡口”:两短缺是指基层康复人才短缺以及技术短缺;卡口是指报销程序不够便捷。
李建军:社区康复是利用县(区)、乡、镇已有的服务网络,包括医疗卫生、民政福利、残联团体、社保等四大系统的网络,分别在社区参与和支持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社区康复的资源和基础设施较薄弱,尤其是广大农村还有待进一步建设。而在城市,康复医疗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中有能力开展康复治疗的还不足一半。
张亚兰:从我们社区来看,社区康复中心主要针对确有需求的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病患者、疾病恢复期和稳定期患者开展基本康复医疗服务,不仅交通方便,费用也较低。
目前的社区康复机制依然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场地有限,基础设施较为简单;社区待遇较低,专业人员难招录,已有的社区康复人员缺乏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理论水平和医疗技术与大医院比还有较大差距;居民对康复医疗的认知有限,认为没必要进行专业康复医疗,在这方面意愿不强烈。
3.过好人才关,康复医疗发展潜力巨大
光明智库:“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康复大学,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水平如何,哪些方向的人才缺口较大?应该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水平?
张伯礼:在我国,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属于紧缺人才,他们分别属于医师和医学技术人员。现在,全国只有约百所本科、专科院校开设了康复专业,没有建立完整的康复学科体系。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专业人才不到8000人,其中有70%是专科学历,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为满足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应加快推进康复大学的建设,同时,有必要针对残疾人康复、慢病康复、精神康复等方面开设对应专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康复医学专门人才。
李建军:我国康复人才的短缺是系统性的,康复医师、康复护理、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康复工程和假肢辅具、康复管理等各类人才,都十分稀缺。
康复人才的培养要坚持政府主导和行业支持相结合。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康复人才培养体系:纵向建设康复专业学历教育体系,横向则构建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在职教育等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要构建分层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全科人才也培养专科人才,以达到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居家康复服务等机构之间的无缝衔接。目前,康复大学正在筹建中,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张亚兰:在临床医学学生的培养上,要强化“大康复”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康复医学是整体医学的一部分,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挽救患者生命,也要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与康复医师相比,康复治疗师可独立操作多项治疗技术,而且直接面对患者,应该明确他们的职业地位,建立单独的职称序列,明晰其职业发展路径。
光明智库:我国康复医疗前景如何?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促进康复医疗的发展?
张伯礼:我国康复医疗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资金投入少、优质供给不足、康复医疗机构规模小、人才短缺、康复医疗使用的国产设备处在中低端等等。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医疗模式正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康复医疗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未来,应该将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列。同时,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指导地方对现有康复服务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康复人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李建军:从长远来看,康复医疗的服务对象将扩展到更多的亚健康人群,对疾病预防和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医院将从医疗型向保健医疗型扩展,从点向面辐射,向社区延伸,从而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当前,康复医疗高科技含量正在增加,我们要重视康复科学技术的研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康复领域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引领康复医学发展。
张亚兰:注重早期康复介入,社区康复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可以汲取中医药传统康复治疗的养分,充分糅合现代康复技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疗体系;加强对生物反馈、全息数字摄影、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分子设计和模拟技术的应用,不断增强康复评估和康复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