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让思政课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

发稿时间:2019-05-28 13:52:5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任欢 王海磬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我们邀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向兵,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郭庆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三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探讨交流。

  活起来:从文化自信高度创新教学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各位认为,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更好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刘向兵: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两者一脉相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路径。

  创新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丰富授课内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创新授课方式。要灵活采用专题式、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学法,使过去简单灌输向双向互动参与转变,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的放矢。比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设的“大国工匠面对面”思政公选课,由一位思政课老师和一位劳模共同上一堂课,阐述一个主题,两位主讲人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阐述我们国家在某行业某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劳模(工匠)可歌可泣的奉献与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深刻理解国情。

  郭庆松:思想政治理论课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必修课,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心学”课。“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办好思政课本质上就是科学实施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的青年人才培育方法。

  “心学”一定要“走心”,要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更新等,让“心学”课程不要“走样”,让青年学子不要“走神”。比如,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给青年学子讲述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风范;课程设计时,一方面要注重发挥革命精神和先进文化课堂教学的讨论作用,让青年学子常常听、常常想、常常论,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要善于将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书信汇编成册,让青年学子常常看、常常思、常常悟,培养他们的英雄情结。

  吴满意: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血与火淬炼锻造出的革命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理论高地、知识园地。因而,创新课堂教学,一是强化针对性。以问题为导向,讲清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内含的科学基因、理性智慧和情感密码。二是突出体验性。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拓展理论课堂教学空间,走向宽广社会舞台,让学生亲临现场体验。三是注重时代性,利用新技术,加大情景模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实施。

  强起来:用“政治要强”锻造本领高强的教师队伍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同时,他还强调:“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各位如何理解这一重要讲话精神?

  刘向兵: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不仅仅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更是一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教师要从自身做好“三心”工作:首先,教师要常葆修德之心。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其次,教师要常葆育人之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来看待,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生活育人等各个层维,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秉承人类文化成果,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第三,教师要常葆敬业之心。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感,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途径。不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懈怠、不因讲课内容的繁杂而松懈,这才是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只有拥有了敬业之心,教师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郭庆松:教师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教师在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等方面的表现情况,直接关系到思政课质量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效果的优劣,因此,锤炼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办好思政课的基础性工程。

  对于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来说,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研修,不断提升“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可以将思政课教师集中起来,聚焦经典理论集体研修,为他们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创造条件。二是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和深入的国情调研,提高“用实践讲理论”的能力。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和新中国成立70年的辉煌历程,本身就可以很好地注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是我们要在实践中找到很好的注脚。

  吴满意:为民育英才、为党强好基、为国铸好魂,是思政课教师的天职,其中“政治要强”则是思政课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首位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最鲜亮的底色。体现在:一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信仰必须要坚定,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挚爱的坚定性,要有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胜信念的牢固性,要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昌盛无私奉献的甘愿性。二是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这是思政课教师作为“人师”最根本的政治底线。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让自己真正成为党和人民可信、可敬、可靠的战士。四是要始终坚持学习、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起来:学校党委要走进课堂当好“掌舵人”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各位认为,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

  刘向兵:首先,高校党委领导班子主动走进课堂,发挥示范作用。党委高度重视是落实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关键。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都通过“形势与政策”“中国工运领袖与工会改革”等思政公选课以及入学第一课、学生党课等途径,带头走进课堂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其次,高校党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开展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人员包括党政干部、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他们各自的职责明确,但分属于不同部门,缺少统筹协调。因此,党委要整合力量,形成思政课教育体系。第三,高校党委要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第四,高校党委要不断完善学生成长体系,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在日常教学中,为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搭建新的平台,可以以重大节庆纪念日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师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挖掘文化资源。

  郭庆松:当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实存在管理不够严格、治理不够科学的问题,突出表现是:没有明确标准、缺乏有效监督,教法五花八门、效果千差万别,教师激情不够、学生热情不高。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思政课课堂,有利于形成学校各层面齐抓共管、学校各级齐心协力的局面。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思政课课堂,可以起到更为典型的示范意义和积极效果。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曾为应届毕业生上最后一堂思政课,勉励复旦人要主动“融入大时代、奉献大时代”;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现场互动,勉励学生把个人抱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中,对青年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效果。

  吴满意:真抓实干是各级党组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学校党委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思量下功夫,全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一是要构建好思政教育大格局。建立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社会协同。在课堂教学体系建设中考虑综合性,在教材体系中考虑大中小学的衔接性,在管理体系中考虑部门之间的协同性和支撑性。二是要配足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高质量高成效教学的关键。三是要带头讲好思政课。学校党政领导要带头讲好思政课,这是学校思政课存在与发展的助推力,学校党委应该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开设,从师资队伍到教材使用,从体制机制到后勤保障,从集体备课到观摩示范,全面介入,细致把握。四是要联系思政课教师。通过座谈、随访、备课、现场办公等多种方式,将思政课一线教师关注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绩效待遇等实际问题提到日程,特别重视,务实解决。■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