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治国之信

发稿时间:2019-05-24 14:12:4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王涛 车耳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历经十余年时间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帝国。在这一历史伟绩的背后,是秦国多年来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全面超越其余六诸侯国的结果,而这一切则起源于多年前的一场变法和一次震慑人心的举措。

 

  如果从后世的观点评价秦国的强盛,人们多将此归结于四塞之地、关中粮仓、民风彪悍等因素。但在当时,秦国却属于文化的荒漠,国力衰弱,尤其是在秦孝公继位初期,国土东边的战略要冲被魏国占领,极大地消耗了国内的军事支出。因此,秦孝公即位初期,即颁布《求贤令》,广泛搜罗人才并提出:“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在秦孝公的号召下,有一个在魏国不得志名为公孙鞅的卫国人来到秦国,托秦孝公宠臣景监引荐,见到了秦孝公,并提出了后来施政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废封改县、土地私有、荒地移民、重农抑商、统一度量等内容。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但由于改革触碰了朝内贵族和大臣的利益,因此反对声此起彼伏,秦孝公担心刚继位政权不稳,改革于两年后才启动,并由商鞅主持。

 

  改革初期,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新法令去做。于是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不久,南门口便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商鞅)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其中的主要政策是:废除井田制度,放开土地买卖;建立郡县制度;迁都咸阳。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势必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十分著名的改革,其改革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此次变法极大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储备,一举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也为后世的“大一统”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与商鞅推行变法的同期还有不少国家也推行了相似的改革,比如赵国的“胡服骑射”、楚国的吴起变法,但从最终结果来看,都没有秦国所具有的全面性和彻底性。究其原因,就在于国家变法中政府信用的差异性。

 

  在城门立木的故事中,表面上看只不过是商鞅委托他人搬运木头的购买劳务行为,但是背后的深意却如故事叙述中所说,是以夸张的诉求确立起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政府形象,可以说商鞅花钱购买的不是劳务,而是民众对政府的信心。立木为信的结果很显著。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举措很快建立起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大家相信政府改革所许诺的预期,从而有效引导与激励人们从事到农业生产和军事战争中去;另一方面,政府的诚信必然会促成社会的“法治”,从而极大地保障了随后改革的顺利进行。

 

  因此,可以说立木为信的故事讲述的并不是单纯的个人信用,而是政务诚信。从现代的信用制度理论来看,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保障。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府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到其自身形象,还具有社会引导作用,成为普通群众做人做事的标准。政务诚信还关涉到政府公信力,即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政府公信力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良好的政府公信力与高度的政治认同相联系,政府公信力处于良好状态,也就表明社会具有普遍的政治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权威能得到普遍尊重,公共政策能受到广泛性认同,政务目标能更加容易实现。■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