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与“术”

发稿时间:2019-05-08 10:59:47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项久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现代社会,知识容量的迅猛增长、教育对象的特性变化、教育场域的深刻变迁都给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根本上看,能否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新的要求,能否给教育对象带来精彩课程,关键在于授课教师能否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对此,我们基于对高校思政课的“道”与“术”的深刻把握,能够加深对这一论题的理性认识。

  传“道”解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

  这里所指的“道”,是理想信念的坚定之道、认识世界的正确之道以及改变世界的科学之道,三者从理想层面、智识层面、实践层面上共同构成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

  在高校思政课中,坚定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贯穿高校思政课始终,是评判高校思政课质量与成效的关键指标。高校思政课要传好信仰之道,使大学生以更加能动、自觉的面貌投身于中国实践,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与社会、国家的价值联结,进而更好地发掘人生价值、实现人生意义。

  高校思政课要将正确的认识世界之道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更好地认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与中国文化,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层面上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让大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世界、读懂中国、把握时代。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高校思政课需要在教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将自身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进而投身于改变世界的事业中。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传递好改变世界之道,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真理的魅力,在现实中感受发展的脉搏,在创造中发挥自身的才智,在实践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教亦多“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选择

  上好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只有深度对接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深度契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性,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的学习,才能切实提升“到课率”“听课率”与“抬头率”。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教材内容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做到立足教材并高于教材,提升课堂的学术质量、学术水平与学术魅力。部分教师未能在课堂中运用好学术资源,未能提升课堂的深度,使课堂变得乏味、无味、无趣,学生便游离于课堂之外,高校思政课的成效也便由此降低。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好学术、用对学术,以学术的解释力来提升学术对课堂的影响力。

  要运用好话语的艺术、授课的艺术与引导的艺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文本话语与生活话语、学生话语与学习话语、冷门话语与热门话语等话语方式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能够感染学生的话语方式;运用好授课的艺术,做到生动形象,营造出一种思想的现场感、历史的现场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运用好引导的艺术,既有直接引导又有间接引导,令学生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置身于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运用技术提升教学效果。除了运用翻转课堂、网络直播、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库等技术手段之外,还要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的技术潮流,着眼于课堂内容质量的提升,让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与“术”的深度融合

  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传“道”,也要善“术”。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重大、任务艰巨,必须认识与把握“道”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内在关联。传“道”与善“术”是不可分割的,“道”的传递需要“术”的辅助,“术”的价值在于推动“道”的入脑入心。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结合自身教学特色与教育对象需求,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授课规律,将“道”与“术”有机结合、内在贯通。

  “道”与“术”相融合才能最大程度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判定标准在于学生是否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我们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导向,避免简单从课时数、评教分数等量化指标入手的评价导向。实际上,“道”与“术”有机融合是推动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有力支撑。并且,学生相信“道”、肯定“术”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更为根本的评价标准。

  推进高校思政课“道”与“术”的深度融合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努力。在高校思政课中,“道”与“术”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或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对于不同类型的传“道”需要,要辅之以不同“术”的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判定与深入分析。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而言,“道”与“术”的融合需要也不尽相同。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把握教学方式“普遍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各自教学过程中的“特性”,将二者融通起来,探索出适应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与方法体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