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吕氏春秋》 的治国智慧

发稿时间:2019-05-05 14:11:4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广忠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及门客所著《吕氏春秋》,融合百家治国政策,成为“史家之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过《吕氏春秋》中的经典名句,在谈到古人懂得发挥舆论的作用时,引用“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这句名言。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吕氏春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战国晚期(前329年)的秦国都城咸阳,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相国吕不韦和门客所著20余万言的大作《吕氏春秋》,在咸阳城门上展示,有能增减一字的,赏赐千金。这部集主创和三千门客智慧的治国理政的创新之作,成为“史家之宝库”。

  构思严谨 纲举目张

  《吕氏春秋》结构严谨,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浑然天成,纲举而目张,有条而不紊。

  全书以“十二纪”为篇首。用“孟春纪”“孟夏纪”“孟秋纪”“孟冬纪”等“四立”开篇,每月内安排5篇短文,加上“序意”,共61篇。主旨是探究天人关系,准确实施政令。比如“孟春”,就有“王布农事,禁止伐木”等内容。“仲春”的春分时节,要“同度量,钧衡石,角斗桶,正权概”,就是要校正所有的度、量、衡器具。

  “八览”,分为“有始”“孝行”等8“览”。览,就是观览、考察的意思。每“览”统领8篇短文,共64篇(缺1篇)。比如《有始览》,天象有“九野”“二十八宿”,地形有“九州”“九山”“九塞”“九薮”“六水”,气象有“八风”,节气有“冬至”“夏至”等,其功用是“圣人览焉,以观其类”。

  “六论”,论,即论说。每“论”有6篇,共36篇,主要用充满哲理的故事,说明人世间的各种道理。比如《察传》有“三豕涉河”的故事。“三豕”当为“己亥”,字形相似而误。比喻不求甚解,以讹传讹。

  以“道”为宗 博取诸家

  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就是以“道家”为主,融合百家,这是治愈春秋、战国500余年的战争创伤,完成秦国统一天下的良策。

  《吕氏春秋》确立了集中统一、兼采众家的治政思路。《不二》说“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而“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虚,孙膑贵势”,只有打破门派陋习,兼取各家之长,才能“齐万不同”。

  《吕氏春秋》推崇“道家”,认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理念。其中的主要观点,大多源于《老子》。比如,在论述自然天道观时,《去私》有“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化自《老子》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关于万事万物祸福依存和互相转化,《制乐》有“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则取自《老子》五十八章。对于顺应自然天地的规律,《序意》主张“法天地”,则化自《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墨家节用、尚贤、尚义等观点,也为《吕氏春秋》所吸收,其书出现“墨子”19次,有的章旨与墨子相近。《当染》与《墨子·所染》相似,强调环境、师承、教育、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知士》中论及“尚贤”,认为有“千里之马”,“非得良工”,不能识别;“士亦有千里”,而气节高尚、献身正义的人就是“士”中的千里马,能够使用的,只有贤人。而“静郭君”力排众议,信任“剂貌辨”,成就大事,更是“尚贤”的例子。

  《墨子》中有《贵义》,《吕氏春秋》则用三篇《义赏》《高义》《无义》来阐述“义”理,其中包含利人、救危、公正、诚信等内容。《贵义》中说“天下莫贵于义”,《天志上》强调“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而《吕氏春秋·论威》也有“义也者,万事之纪也”;《无义》中说“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可知《吕氏春秋》传承墨家之“义”,作为道德规范,来推崇和践行。

  儒家的“仁政”思想也影响了《吕氏春秋》。《论语》中出现“仁”字109次。《吕氏春秋·适威》说“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爱类》有“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就是说,对于“仁义”“忠信”等儒家的价值观,《吕氏春秋》并不排斥,时有采撷。

  对于强大的秦国,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孟秋纪”“仲秋纪”中,就有8篇论及军事。而《吕氏春秋》的“义兵”论,则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义兵”体现在“行德爱人”“用兵有时”和“救守之心”,与法家商鞅、兵家吴起等实施的重杀戮截然不同,显示了吕不韦统一天下,恩宠百姓的胆识和气度。

  在《孙膑兵法·将义》中就有“义者,兵之首也”的论述,《吕氏春秋》给予继承和发展。《荡兵》说“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义兵”的目的是:诛杀暴君,拯救百姓。《禁塞》中认为“兵苟义,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只要是“义兵”,进攻、防守,都能取胜。《怀宠》中写道:“义兵”到了国都城邑,不祸害五谷,不刨坟掘墓,不砍伐树木,不烧焚粮草,不烧掉房屋,不掠夺六畜。这就是2000多年前的“六大注意”,深得民心。因此,“故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兵不接刃而民夫若化”。吕不韦的“义兵”说,在古代军事理论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以民为本 倾听民意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国君把人民的事物作为根本,才能获得大众的支持,天下才能归附。《爱类》就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

  顺应民心,则功成名就;失去民心,则一无所成。《顺民》中说“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作为丞相,吕不韦率先垂范,信任大众,善于运用众人的智慧,从而成就“不朽之盛事”。《史记》本传记载“食客三千人,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就是让门客们“人人”参与创作,才能成就鸿篇巨制。

  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接受大众的谏言,克服国君不能“自知”的弊病,这是治政的要务之一。《自知》中说“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诽谤”,即批评指责之义。唐尧、虞舜、商汤、周武王皆为古代明君,他们设立收集民意的“谏鼓”“谤木”“司过”“戒鞀”,就是为了听取百姓的意见,匡正自己的过失,解决不能“自知”的问题。

  《吕氏春秋》赞赏大禹。为了延揽人才,礼贤下士,正己不足,了解民意,竟然“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从而成为历史佳话。

  朴实平易 传扬天下

  吕不韦执掌相位13年,倡导平易、通俗、朴实、简洁的文风,把严肃、高深的治国理论,用故事、寓言、俗语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布告天下。

  比如,《吕氏春秋》主张“法随时变”。《察今》中记载: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这个寓言要解决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先王之法”的重要问题。时势变了,法度也要随之变化。因循守旧,泥古不化,就像“刻舟求剑”那样可笑。

  国君的修养,十分重要。而人主“恶闻其过”,就像“掩耳盗铃”一样。《自知》中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这个寓言揭示的,是国君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执政失策往往是客观存在的。对待过失,不能自欺欺人,讳疾忌医,而要及时矫正,避免失误。

  《吕氏春秋》的语言美,冠绝先秦。现在演化流行的成语,就有40多条。如,《審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身在草野,心系朝政。《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经常运动,可以避免受到外物的侵蚀。

  《吕氏春秋》留下的经典名句,也有很多。比如,《举难》有“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国君用其所长。《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考察自己,能够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可以知道古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