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民营企业对话跨国公司

发稿时间:2012-02-27 00:00:00

  【民营企业对话跨国公司】

  

          第一篇

中国民营企业应该走向世界

中国改革网大力

2012-2-26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增长的经济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经济大国。可以说中国是冷战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之一。

  但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成为一个世界大国,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竞争力,必须拥有一套“与时俱进”的外交理念和价值观,有强有力的民营跨国公司,并有高度国际观的高端人力资源。而这三项条件中,中国最缺乏的是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民营跨国公司。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还要在适应全球化能力和培养大型民营跨国公司上加倍努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生力军。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按照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民营”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它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并且曾经非常流行。

  从民营企业的形成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1979年后知青返城搞起的个体经济,从个体户起家和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二是1983年以后,农村经济发展,由个体运输开始,加上家庭成员投资兴办;三是1982年-1987年后,师傅带徒弟或同事开办的合伙企业;四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

  总之,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没有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的,随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更是社会形势逼出来的。民营企业从诞生开始就有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勇于探险敢于闯关等优势。而企业人员自身的素质和后天的努力,更使民营企业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不断加快,“速度”已经变成企业的关键词,而广大中小企业崛起的关键在于市场机会的捕捉、在于企业老板的魄力与“在发展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的理念。

  目前,民营企业已从诞生期到生存期,逐渐走向发展期、成熟期。

  据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的数据显示,在2005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有103家,员工人数过万的达到84家,资产总额超过亿元的有18家。

  前几年,中国民营企业超过100万规模,最多的是江苏省,第二是广东,第三是上海,上海的本土民营企业并不多。第四是浙江。

  当下,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民营经济在规模扩张,核心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增强等方面表现由为突出。

  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的企业中,有1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有220家超过10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4家和97家;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的企业有14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82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6家和105家;有46家企业缴税超过10亿元,比2010年增加12家。

  2011年中国民营经济前10强的企业是:1.广东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3.江苏苏宁电器集团;4.北京联想控股有限公司;5.江苏雨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6.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7.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山东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9.浙江海亮集团有限公司;10.浙江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根据全国工商联在京发布的有关统计显示,从行业分布来看,2010年民营企业500家的行业布局仍然延续往年特征,建筑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零售业企业数量分别为67家、63家和51家,居入围行业的前三位。中国民营企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在经济领域显示出非凡的活力,已然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这两年,随着国家放宽对民营行业准入政策,民企对未来在服务业、能源和金融行业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并对未来在这些行业发展充满了期待。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期,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国内市场空间压缩,出现结构性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利润率降低,企业的持续发展减速。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上有先期部分进入国际市场的民营企业获得成功,使众多民营企业看到了海外市场这块阵地,促使民营企业坚定了“走出去”的战略决心。

  民营企业凭借产权清晰、经营灵活、成本低、有效利用资金等优势,在广泛的领域、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成绩斐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不断受到国外市场的关注。

  因此,近十年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从数量到水平快速提升。企业投资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投资领域由点到面,从以设立贸易代表处为主,到目前开始涉及资源开发、生产加工、服务技术等领域;投资方式由单一到多元,从实物投资为主,转变为实物投资、现汇投资、参股、并购、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并存;国别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增强,超亿美元的大项目逐年增多。

  应该说,民营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现了浙江万向、江苏小天鹅、深圳华为等“走出去”的榜样。由此,中国民营企业实施经营国际化战略目标,进入强手林立的国际市场的序幕已然拉开,民营企业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是民营企业树立全球战略观,进而聚合和利用全球各类资源的重要一步。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

  所以,许多具有前瞻观念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指出:“走出去”运用得当,企业无疑将在观念、人才、成本、市场等方面受益于全球化,并为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做好了准备。

  但是,从当前整体上看,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仍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条件、资金、信息、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民企仍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我们要看到差距和不足,要有时间的紧迫感和历史的使命感。

  中国民营企业关键要走好两步棋,一是政府要搞好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制定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二是民营企业发展要循序渐进。也就是说,“走出去”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很重要,要把战略部署、战略意图和开拓思路设计好。另外,民企“走出去”要三思而行,做贸易、办工厂、搞研发机构要逐步展开。并购企业要有实力,各方面条件具备才行,要小心、谨慎,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此外,通过这几年发展经验和教训,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国家要建立一套保障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在外资政策、投资环境、出入境管理、税收、信息等方面,从政策上给与支持和服务。同时要让企业懂得境外法律和制度。

  二、.成立“海外中国企业商会”势在必行。商会是贸易和投资活动的中介与信息平台,商会可以帮助企业尽快适应东道国的环境,提供商务信息和中介服务,并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民营企业要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情况,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注重产业核心环节的战略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要讲包容性,讲本企业的发展和利益,也要讲带动这个地方的发展。

  五、民企要有制定一个世界级卓越企业的长远目标。定位要三个标准,一个是规模、收入;二是在企业管理和文化;三是要创造一个幸福和文明的社会责任形象。

  六、民营企业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的产品,从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七、中国民企之间要克服低价竞销,恶性竞争,杜绝企业短期行为。

  八、中国民企走出去要防范五大风险:一是准入风险,在美国绿地投资不受安全审查,并购才受审查。二是自然灾害。三是商业风险。如融资风险,汇率的变化。四是整合风险。五是管理风险。如人员安全,被偷、被抢、被绑架的事情发生等。

  当前,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特别是在并购领域取得了好成绩,通过海外投资,有的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或研发能力,有的企业得到了国际品牌或国际渠道,有的并购了一些战略资源。

  “走出去”使中国民企得到了更大的市场,但我们也必须冷静地看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非常严酷的“大浪淘沙”。我们必须练好内功,扎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提高适应全球化的能力。我们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归宿。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脱颖而出的中国民族企业必将为中国经济和全球化经济做出贡献,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佼佼者。■

 

  第二篇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

《学习时报》刘迎秋

2012-2-26

  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已经具有相当活力的经济大国的重要细胞。因此,它们有资格探讨与跨国公司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如果考虑到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这样一个更大的背景,讨论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民营企业发展最急需的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当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出发。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高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初的贫穷落后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的中低收入国家,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超过2.9万亿美元,已经从农业大国成长为工业大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已不足12%,很多工业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还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而仅仅是世界加工厂。我国自主产权和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的,只有绝大多数产业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了,我国才可能叫世界工厂。比如生产DVD,100美元就要支付30美元的知识产权费用,我们的企业剩不了多少。现在我国有手机近4亿部,但芯片还不能自己解决。汽车发展了35年,仍没有自己的名牌。因此,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已是我国能不能成为工业强国的核心问题。

  回顾过去的29年,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主要由三大因素支撑:一是体制变革带来的生产力释放;二是对外开放带来的资金推动;三是人口红利的支撑。这是改革开放前所不曾有的支撑。然而,到目前为止,上述三大因素的支撑作用已经出现下降。例如,体制变革的边际收益已经开始出现递减,整体体制变革的成本正在迅速上升;外部资金的推动作用也开始出现下降,我国已经成为资金过剩的国家,外部资金流入的边际收益正在迅速递减;人口红利虽然仍然存在,但也在迅速减少。

  因此,如何保证我国经济继续实现又快又好的增长,就成了一个摆在所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面前的大问题。民营企业借助什么条件才能继续实现较快增长呢?必须首先考虑的:一是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二是人力资本的投入与积累;三是家族企业的现代化;四是国际化的营销渠道。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律是企业必须及时应对的:一是“卖比买难”,二是商品具有内在陈旧性。从更广义的角度看,民营企业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很多条件的支持。法治、政策、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具备上述四大因素,我国民营企业就有较好条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可以在竞争中达到竞合、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

  当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更需要什么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包括法人)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行为规律是“走捷径”。这就如同水流或电流一样,哪个路径最直接、所耗费的势能最小从而成本最低,人就越倾向于选择哪一条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企业可能更愿意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系或合作等形式,取得前述四大因素的支撑。

  但是,跨国公司看中的可能并不是我国民营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大量资料表明,在政府给予外来投资者更多优惠的条件下,跨国公司重视来华投资,看中的可能主要是如下几种资源:一是廉价的劳动力;二是丰富的生产资源;三是巨大的市场;四是稳定的政府。

  如果政府决定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国民待遇政策,这时跨国公司还会继续重视来华投资吗?如果会,这时他们更看重的将是什么呢?分析表明,他们将更看重如下几种资源:一是较为便宜的劳动力;二是较为便于纳入处于跨国公司产业链前端的初加工工业和处于末端的组装工业;三是跨国公司在技术上与我国企业的较大落差;四是巨大的市场和稳定的政府。

  上述两种情况表明的是两个不同前提下的两种不同选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前后两种政策环境下,跨国公司都始终看重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巨大市场和稳定的政府,差别主要是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更重视我国企业与其产业链的关联程度和啮合程度以及我国企业的技术落差。通常,一个更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是不会轻易把后两条以低廉的价格送给我国企业的。

  如何看待中外公司开展合作的主要基础及其面临的挑战

  跨国公司有自身利益要求,我国民营企业也同样有自身利益要求。这就形成了两类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这与经典经济学所揭示的一个基本原理相通,即企业与企业之间是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的。通常,这种竞争与交换的基础是企业的利益诉求及其产品自身价值。通过交换实现自身能够得到的最大交换价值(也即企业最大收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目标。然而,要使交换获得成功,双方必须在交换过程中反复进行“谈判”(即讨价还价)才能达到最后成交。最后成交,是交换得以实现的标志。这个标志给出的一个基本信号是“双方已经同时受益”!如果其中一方感到未受益,甚至受损,整个交易便不可能继续,从而就不会有最后成交这样一个结果。一旦有了成交这样一个结果,就实践了现代经济人的一个基本逻辑:竞争与合作、互利与共赢。

  因此,承认并尊重企业利益诉求,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在交换中达到互利,在讨价还价中实现共赢,就是当前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实现合作的深层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特别是随着内外资企业实行同一国民待遇(统一税收等)政策的全面实施,过去那种多数好处让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拿走,我国企业只得到少部分加工费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

  虽然目前跨国公司在竞合过程中还掌握着更多的主动权,但是,在政策调整后,如果跨国公司不能审时度势、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正确选择与我国企业的合作路径、渠道、方式以及行业,拿出其最好的技术和产品投放我国市场,他们要在我国获得如同过去那样的成功(即高额收益),可能将是十分困难的。

  同样,虽然我国民营企业的规模和能力还普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总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能否根据变化了情况和条件,突出重点,选准方向,抓住机遇,将决定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与败。这就是:我国民营企业必须站在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高度,从我国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产业政策总体发展的方向,从自身长远收益角度深刻思考和大胆实践与跨国公司等外资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共赢与发展。■

 

  第三篇

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发布

新华社 2012.2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日前发布了“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分别以5226亿元、5198亿元和3626亿元的海外资产名列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前三甲。

  据介绍,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由拥有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海外员工的非金融企业,依据企业2010年度海外资产总额排序产生。

  数据显示,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32504亿元,占总资产的21.10%;实现海外收入3101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14.82%;海外员工32.9万人,占员工总数量的4.17%。

  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3.37%,不仅远低于2011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0.78%的平均跨国指数,也低于2011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40.13%的平均跨国指数。

  2011中国百大跨国公司前十名榜单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日前发布了“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榜单,这也是国内第一份中国百大跨国公司的榜单。

  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分别以5226亿元人民币(下同)、5198亿元和3626亿元的海外资产名列2011中国百大跨国公司前三甲。

  中国百大跨国公司名单中不含外资企业,其中有80家企业是国有企业,20家企业是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中,中央企业占44家,地方国有企业为36家。这100家企业分布在38个细分行业,其中建筑业(11家)、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10)、一般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8家)是入围企业数最多的行业。

  中国百大跨国公司名单是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基础上,参照国际组织的通行做法,由拥有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海外员工的非金融企业,依据企业2010年度海外资产总额的多少排序产生,跨国指数按照(海外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海外资产÷资产总额+海外员工÷员工总数)÷3×100%计算得出。

  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3.37%,不仅远低于2011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0.78%的平均跨国指数,也低于2011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40.13%的平均跨国指数。

  据中企联介绍,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跨国指数在30%以上的只有9家,其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和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以62.03%、53.78%和50.80%的水平名列前三位。跨国指数在20%-30%之间的有13家,在10%-20%之间的有19家,59家企业的跨国指数不足10%,说明现阶段中国大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还很低,还处于初级阶段。■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