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读王蒙《中国人的思路》

发稿时间:2019-01-10 14:40: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郜元宝

  最近读到王蒙新书《中国人的思路》,这是他近40年来“关于文化问题的文章、演讲、谈话”。许多内容我们看到过,如以《欲读书结》为代表的文化随笔,《王蒙自述:我的哲学》《王蒙自传》《中国玄机》等相关文字,大量演说以及继《红楼梦》、李商隐研究之后,王蒙对孔、孟、老、庄等中国文化要籍的注疏解说。但上述论著各有侧重,本书“按照一定的逻辑理路”重新编排,有些文章“通篇补写、删节、调试、定稿”后,使得王蒙关于中国文化的思考更加融会贯通,完全可视为一本新书。

  全书共7章,各章之间有呼应,也有局部的重合。

  第一章《美丽的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总纲、绪论,谈维系中国数千年文化不曾中断、更不曾溃散的奥秘,主要在于汉字以及汉字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王蒙不是语言文字专家,但他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特别是凭借一个优秀作家运用汉语言文字的丰富经验,再结合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谈汉语言文字,就极富个性,不同于专家学者。比如他以自己的小说《夜的眼》为例,谈“夜”这个汉字的单复数形式和“所指”的不确定的确定性,会令汉语言文字专家们歆羡不已。

  第二章《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经典》,解说孔、孟、老、庄思想以及各家对中国文化母体的深刻影响,包括它们在发挥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从他注疏孔孟老庄的专著中凝练出收在本书的相关内容,或许可看出他对孔孟老庄的重点关切之所在。

  第三章《传统文化的危机、转换与新生》,讲中国文化传统所经历的现代挑战。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二是几乎同时发生的中国革命。王蒙认为,这两个运动“批判了也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三是改革开放,王蒙毫不含糊地指出,“把社会风气的所谓恶化看成改革开放后果的所谓‘撕裂’理论也是有害与浅薄的蛊惑”。四是当下正在经历的全球化新挑战与新机遇,他认为,对中国文化来说,核心课题就是在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世界大势面前,如何保持一种清明稳健的“文化定力与文化理想。”对中国人民在这四个历史阶段所积累的经验教训,王蒙不仅竭力要将它们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对接,也竭力要让它们彼此对话、对接,反对任何割裂乃至对立这四者的说法与做法。

  第四章《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王蒙将中国哲学“一与多”的基本命题运用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是他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住区多年生活和学习的宝贵思考,是本书又一亮点。

  第五章重点研究当代文化生活、文艺与文学,这是王蒙的本行。本章谈当代文学并不多,倒是突出了“性”、“流行/革命歌曲”、现当代文学评价体系与经典化、春晚、超级女声、网络时代阅读等热点问题。这是绝大多数谈文化传统的专家学者不屑谈(可能也谈不了)的文化传统落实到百姓日常实用的基本问题,亦新亦旧,亦中亦西,亦小亦大,充分显示了王蒙谈文化问题的弹性机制和宽阔视野。

  第六、第七章是“结论”。王蒙大刀阔斧,删繁就简,进一步提炼传统文化至今还值得继承发扬的8大优点,即“天下为公”“以德治国”“中庸之道”“载覆之理”“物极必反、多难兴邦”“无为而治”“韬光养晦”“治大国如烹小鲜”。这8点概括,处处将文化与治国理政对接,一方面强调从文化传统挖掘资源以滋养当下,一方面坚决反对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主张以人类先进文化共同遗产来补充和修正中国文化传统不尽完善之处,比如古人许多良法美意往往缺乏制度保障,而中国人实际是富于制度设计的智慧的,不能以文化传统为理由来抵制制度改革,把文化与政治的有机关系落到了实处。

  王蒙的结论是:“我们的希望在于发挥古老的中华文化智慧,总结建党建国的百年经验,珍惜来之不易的多方成果,实现以革命文化为引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资源、以现代文明元素为驱动,发展提升大众文化,并以高端文化成果为指标的文化整合、文化创新,这样,才有文化的‘郁郁乎’景象。”

  王蒙这本新书体现了他特有的智慧和幽默,比如他说秦可卿托梦王熙凤那番话,触及“一个哲学的命题,一个神学的命题,一个宿命的命题”;比如他说中国传统的政治制衡,往往并不来自同一时期不同空间政治力量的彼此制约,而是时间纵轴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那种叫人不为已甚、留有余地的平衡机制;……诸如此类,指不胜屈。

  60多年来,王蒙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开辟新领域,做出新成果,也不断使我们对“谁是王蒙?”产生新的困惑。王蒙究竟是谁?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随笔家?书评和乐评人?“部长、前部长、部长后”?社会活动家?《红楼梦》李商隐专家?先秦典籍70后、80后注疏者?……我想这些都是他的身份。但除此之外,不妨再加上一个新的身份:他还是一个货真价实、个性独特、睿智明达的“中国问题专家”,一个热爱宗邦、老成谋国的仁人志士。他关于中国文化的许多研究,许多说法,许多乐观的估计,沉重的忧思,高屋建瓴,融通中西,思接千载,直逼当下,推心置腹,辞若对面,有学理性,更具实用性,值得我们认真听取,认真体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