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余舒鸿:中小企业应急“减负”之后如何根治顽疾?

发稿时间:2011-09-01 00:00:00

  原计划今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中小企业转型成长规划》已经完成征求意见,将于近期出台,同时配套出台的还将包括《“十二五”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据悉,这份规划将在中小企业融资、减税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8月31日《中国证券报》)

  用工荒、融资难、高成本……多种因素叠加,让前景本就不太乐观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令人担忧。据统计,目前70%左右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而现实情况可能会比统计数字更严重一些。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解决城乡就业、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减负”措施来支持中小企业,促进其良性发展,既在微观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符合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这一宏观目标的要求。

  然而,通过“在中小企业融资、减税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这样的“减负”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只是一个应急之法。在短期内,通过上述措施,的确能够恢复中小企业的部分活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但是,要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并不能完全寄望于此。中小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仍是政府做好服务,从根本上突破政策局限,实现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法治和德治统一的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合法经营要合法经营,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凭借自身的能力进行竞争(不得非法借助权力“照顾”),谋求有利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若缺少公平的市场环境,弱势的中小企业就会很受伤,并且一直受伤,发展过程中自然问题重重。尽管每次出现问题后政府也都想尽办法进行“扶持”,但可惜的是,还都处于“小修小补”的阶段。

  对中小企业来说,近几年日子很不好过。2008年是融资难,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是用工荒,而今年则是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对政府来说,这几年也没有闲着,年年都出台了大量政策来“扶持”。但是结果呢?只要一出问题,政府还是重复当着“急救队”,到处灭火,到处救人,年年如此。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救助、扶持本身了呢?拿今年的融资难来说,对大型国企来说,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仅因为它们本身就拥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还享有着“政治优惠”,在各方面占尽优势。而在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大多还口惠而实不至。

  一个国家,缺少数量众多、竞争力渐强的中小企业,其整体经济将外强中干。中小企业只有获得了真正的平等,才会拥有真正的发展前景。如果政策限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市场上还维持着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小企业仍然仰人鼻息苦等政策施恩,那么,其注定只能在低层次“小打小闹”。这样,在中国企业五百强的名单上就还会是国字号一片,民富仍然是一个不可触摸的梦。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媒体报道,一些希望壮大的中小企业已经“另辟蹊径”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它们的办法是建立离岸公司,享受外资待遇。逃离,穿上马甲又返回,中小企业这种用脚投票以摆脱不公平竞争地位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