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沉着应对,稳中求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超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的目标,并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实施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我国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随着“民生温度”不断升高,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当前,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也面临不少难题。切实做好民生工作,一刻也停顿不得、懈怠不得。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每个领域民生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一方面,要立足发展,把持续推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将保障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唯有这样,民生改善才能实现有保障、可持续。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还要不断倾听百姓呼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连续发展和动态变化的,这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要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起,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扎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如何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业等就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过程。为此,要坚持底线思维和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兜好兜牢民生底线。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民生目标任务,字里行间彰显着党和政府处处为民谋福祉的情怀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就能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