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4.43亿元,同比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731.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15.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6.06亿元,同比增长1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9亿元,同比增长19.6%。
◆(一)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日益完善。一是坚持省级决策领导,高位统筹新区开发建设。提出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云南滇中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新区规划建设。二是坚持新区独立建制,聚焦聚力新区开发建设。将908项社会管理职责全部移交昆明市,突出新区经济发展这一主责主业,强化新区管委会对规划区范围内开发建设、经济工作的统筹领导和统一管理。三是坚持市区融合发展,高效有序推进一体建设。实行昆明市和新区领导交叉任职,有效保证了政令统一、决策高效、运转顺畅;推进新区和昆明市基础设施共建,其标志性项目机场北高速公路完成形象进度75%,滇中新区与昆明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组网力度加大;成立由昆明市和新区领导交叉任职的20余个重大产业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合力推动北汽昆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新区,促进市区产业发展合理分工、差别竞争、错位发展。
◆(二)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基础支撑逐步夯实。一是规划编制有序开展。对新区总体规划开展新一轮修编,编制了昆明-滇中新区远景空间发展规划与小哨片区规划,并开展云南东盟产业城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设计国际咨询工作。二是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启动新区三年路网规划建设项目197个、935公里,完成投资512亿元,累计通车里程达352公里,新区"两横两纵"高速路网和"两横三纵"城市骨干路网初步形成。三是配套建设逐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序推进,完成年度投资38.8亿元,8870套棚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基本建成4198套。新区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输变电等配套项目启动建设。启动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37公里。
◆(三)始终坚持招大引强,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招商引资方面,健全完善"县区主体、部门协调、新区决策"和"人人抓招商、个个有指标"的招商工作机制,累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45个、投资协议213个,在谈项目433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中国500强企业9家。在产业培育方面,2017年完成工业投资115.63亿元,年产能达40万辆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及现代装备产业园正在形成。中关村电子城、京东方OLED微显示屏、中国中药产业园、国药生物制品生产基地等20余个项目顺利落地,中铁电建盾构机、聚光环保、环胜智能制造、广耀新能源等项目竣工投产,航空物流园建设加快推进,千亿级空港经济区逐步形成。中石油年产1300万吨炼油、云天化年产15万吨聚丙烯和24万吨异辛烷、纽米科技电池隔膜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祥丰金麦化工合成氨、圣奥石化等项目积极推进,千亿级石化循环产业园架构基本形成。在平台建设方面,昆明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验收,安宁工业园区成为全省首个产能过千亿元的工业园区,全省首个新材料产业生态集群示范园落户安宁。新材料产业园和2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全面启动。安宁市、安宁工业园区成为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在片区开发方面,重点推进小哨片区、航空物流园片区等10大片区土地储备及前期综合开发,已累计收储土地6.53万亩。2017年,投入资金42.6亿元,收储土地10090亩。
◆(四)始终坚持服务为重,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初步完成新区行政审批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实行重大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总协调人、审批代办服务等制度,推进新区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规范优化审批事项网上申报和审批,初步形成了具有新区特色的投资项目"一号申请、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一网通办"工作模式。截至目前,新区审批事项流程和申报材料压缩40%,相对集中行使的审批权提速75%以上,共计完成企业设立审批4925件次,其中投资项目类审批1923件次,涉及项目总投资1796.88亿元。
二、决战项目建设、决胜产业发展,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云南样板
2018年滇中新区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一是强化交通支撑。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30亿元,统筹推进100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争新建通车里程100公里。二是强化用地支撑。投入收储和前期开发资金20亿元,收储土地4000亩,切实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要民生工程用地。三是强化资金支撑。坚持"争、贷、融、引"多管齐下,打好投资融资组合拳,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发展。四是强化公共配套支撑。着眼推动滇中新区由产业承载区向功能完备的城市新区发展,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扎实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支撑。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实施"533"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布局优化、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实体经济培育方面,加快推进100个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0亿元。在招商引资方面,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确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不低于367亿元。
◆(三)扎实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支撑。大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加大"放"的力度,全面推进滇中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优化"管"的方式,尽快对授权、委托滇中新区行使的行政许可事项制定相关规定;提升"服"的质量,采取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的"四个一"综合审批模式,实现审批一颗章、政务一张网、服务一条龙、办事跑一次。
◆(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支撑。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的新兴产业,着力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加强环境治理。严格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环保一票否决制"和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切实加大新区范围内水环境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三是推进生态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湿地、水系、植被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网。
◆(五)扎实推进落实机制建设,完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支撑。一是建立高效务实的项目推进机制,推行重大项目建设"六个一"工作机制,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牵头领导、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联系人和联络员。二是建立导向鲜明的考核奖惩机制,实施全员聘用、能上能下、岗变薪变和不胜任聘用岗位人员调整等新型用人机制。三是建立广纳英才的人才培育机制,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熟悉城市规划、工业发展、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金融、贸易等知识的高端人才,打造创新人才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