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评析

发稿时间:2022-04-16 22:38:30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王东京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受其影响,近几年全球贸易增长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今年以来,美国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贸易争端,目前正有不断升级、愈演愈烈之势。事实上,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既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人民的利益。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是重商主义的翻版

  重商主义是15—18世纪初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一种理论思潮。其主要观点:一是认为金银等贵金属才是一国必不可少的财富;二是强调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重商主义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少进口,以保持和增加国内金银货币;晚期的重商主义则主张奖出限入,即多出口、少进口。显然,今天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正是历史上重商主义的翻版。

  客观地讲,重商主义曾一度推动过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到18世纪中期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重商主义渐渐不合时宜,并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对重商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重商主义到底错在哪里?让我们看看亚当·斯密是怎样分析的。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当年写《国富论》是从分工下笔,指出分工可提高效率。他有个重要观点:认为产业分工是由绝对成本(优势)决定。举例说,有甲乙两个人,甲种粮的成本比乙低,织布的成本却比乙高;而乙呢,种粮的成本比甲高,织布的成本却比甲低。这样比较起来,甲的绝对优势是种粮,乙的绝对优势是织布。斯密说,只要按各自绝对优势分工,甲种粮乙织布,然后彼此用粮与布交换,双方皆可节省成本。

  后来李嘉图对斯密的分析作了拓展,指出决定分工的不只是绝对成本,还有比较成本。不过那只是成本比较的参照不同。要提点的是,无论斯密还是李嘉图,他们讲分工皆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自由交换。若不能自由交换,即便存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也不可能有分工。还是举前面的例子,甲专种粮而乙专织布,但若甲不能用粮食换乙的布,不能互通有无,甲和乙是不可能形成分工的。

  请注意,这例子暗含着一个重要推论:即商家生产商品是为了卖(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卖的目的则是为了买(满足自己的需求)。简言之,是“为买而卖”。因为对商家来讲,不卖就无法买,不买也就无需卖。这一点在早期物物交换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只是由于货币的出现,商家这种“为买而卖”的动机才渐渐被漠视了。

  或许有人问,现实中很多商家卖了之后并没买,怎可说是“为买而卖”呢?不能否认生活中确实是存在这种现象,有人卖后并没有马上买,而是将换来的货币存进了银行。不过,这现象也并未改变商家“为买而卖”的动机。商家选择储蓄是为了获利息,储蓄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多地买。也就是说,储蓄只是购买的延迟而非购买的放弃。

  以上分析的是国内贸易。其实,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道理一样,一个国家出口也是为了进口。而且这推断不会错,不然一个国家若不想进口,那么它出口的目的是什么呢?经济学讲参与国际贸易可享受国际分工的利益,是说出口自己生产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对方生产率高的产品可以双赢。若你只出口不进口,别人享受了你价廉物美的商品,而你却不去分享他国高生产率的利益岂不是赔本赚吆喝?

  由此看来,目前美国发动贸易争端一方面用高关税壁垒阻止中国商品进口,另一方面又限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出口,此举无疑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理论上看,是重商主义在21世纪死灰复燃;从实际效果看,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市场经济国家,可如果一意孤行地限制贸易自由,我们完全可以质疑今天美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高关税并不能保护国内产业

  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高关税可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事实上,一国的进口是他国的出口,而一国的出口则是他国的进口。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国家若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出口自由,那么你就不能限制进口而妨碍别人的出口自由。

  特朗普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可美国为何要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呢?前面说过,贸易保护主义源自于历史上的重商主义。然而时过境迁,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金银已与货币脱钩,没有人再相信“唯有金银是财富”的神话。问题就在这里,既然人们不再迷信金银,可至今为何还有人对高关税推崇备至?甚至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乐此不疲?

  明眼人不难看出,特朗普这次发动贸易争端主要是针对中国的航天航空、通信技术、先进机械等产业,其目的昭然若揭,旨在打击“中国制造2025”。其实早在10年前,美国就对中国轮胎进口开征过“特保关税”,并声称是迫于美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压力。奇哉怪哉,进口中国轮胎与美国钢铁工业有何相干?再说,美国本来就需要进口轮胎,不从中国进口也得从别的国家进口。从别国进口而不从中国进口怎么就能保护美国就业呢?

  显然,所谓“保护国内产业”不过是特朗普的借口。从短期看,高关税确实可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企业或就业;但长远看,却不过是在让本国消费者补贴生产者。比如中国生产的皮鞋出口到美国,若每双售价100美元,而美国生产的皮鞋每双售价为150美元。此时美国的皮鞋生产企业就可能会去游说政府,要求多征进口皮鞋50美元的关税,理由是关税不提高,国内皮鞋企业被挤垮,工人会失业。

  骤然听,此说法似乎有道理。但如果从美国消费者角度看,结论却不尽然。比如政府不多征50美元关税,消费者花100美元便可买一双皮鞋;政府加征关税后,却需 150美元才能买到,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使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可见,提高关税损害的是美国消费者利益,其实质是让消费者拿钱维持皮鞋企业的生存。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从机会成本看,消费者花钱支持皮鞋企业的工人就业,其机会成本是放弃购买其他企业商品可能创造的就业。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消费者不多花50美元购买皮鞋,而用这50美元去购买衬衣,衬衣厂的销售就会扩大,就业也会增加。就扩大就业而言,两者并无分别,只是人们重视看得见的就业而忽视了看不见的就业而已。

  事实确实如此,站在国家层面看,增加皮鞋企业的就业与增加衬衣企业的就业是一回事。区别在于,提高皮鞋的进口关税,在保护皮鞋企业的同时,其他企业的发展却会受到限制。问题在于,一定时期的资源是有限的,而那些需要关税保护的企业,恰恰是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而低效率的企业被保护,资源就会向这类企业流动,这不仅对高生产率企业不公平,而且还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国际收支平衡并不等于双边贸易平衡

  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另一理由是实现美中贸易再平衡。不能否认,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有逆差,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有顺差,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吃了亏或者中国占了便宜。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说明美国从中国买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商品;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说明中国未从美国买到所需要的商品,而只是将自己的商品换成了美元。

  很明显,与“保护国内产业”的论调一样,“实现贸易再平衡”是特朗普发动贸易争端的另一个借口。不错,一个国家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经济学同时也讲得清楚:国际收支平衡不等于贸易平衡;贸易平衡也不等于两个国家的贸易要双边平衡。美国打出“实现贸易再平衡”旗号,无非是掩人耳目、混淆视听,说到底是为自己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开脱。

  为何说国际收支平衡不等于贸易平衡?经济学的解释是,国际收支包括贸易往来与资本流动两个项目,若分别看贸易项目或资本项目,它们皆有可能不平衡,但将两个项目综合起来看一定是平衡的。道理简单,当中国把服装卖到美国后,美国付给中国美元,可这笔美元却留在了美国而并未进入中国。这样中国的出口虽然有所增加,可资本项目却相应减少了;而美国在进口增加的同时,资本项目也有相应增加。这样从整体看,国际收支仍保持平衡。

  进一步分析,中国用商品出口换的美元若不用于进口,对中国来说美元储备就是一个数字。中国要想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就必须加大进口国外商品。随着进口增加,中国的贸易项目最终也会平衡。现在要研究的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该如何平衡?是应该双边平衡还是多边平衡?

  美国提出的主张是,美中贸易要双边平衡。稍懂经济学的人知道,此主张是强人所难,不仅理论上站不住,现实中也行不通。人类进入到21世纪,产业分工已经全球化,如果两个国家处于产业分工的上下游,双边贸易不可能平衡也无需平衡。假定有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生产棉花、纱锭、布匹,甲将棉花卖给乙却不购买纱锭,那么甲是顺差,乙是逆差;乙将纱锭卖给丙而不购买布匹,则乙是顺差,丙是逆差;丙将布匹卖给甲却不购买棉花,于是丙是顺差,甲是逆差。若仅从两个国家看,贸易皆不平衡,可从多边贸易看却又是平衡的。

  懂得了上述道理,我们就不难明白美国对中国贸易为何会出现逆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处于国际分工的最高端,而中国处于国际分工的相对底端;同时,也与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有关。在今天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只要印出美元就可在全球采购商品;而中国要进口美国商品,必须先出口商品换回美元,相对而言,美国当然容易出现逆差。有数据显示,美国不仅对中国有逆差,对全球100多个国家也有逆差。

  说“实现贸易再平衡”是特朗普发动贸易争端的借口,还有一个事实可以佐证。倘若美国真想实现美中贸易平衡,对美国来说其实易如反掌。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表示希望扩大进口,可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却始终不肯卖给中国。自己的商品不卖怎会不出现逆差?由此可以断定,美国提出所谓“贸易再平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是要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

  回溯二战以来的历史,美国称霸世界靠的就是军事霸权与美元霸权。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日元挑战美元,1985年美国却用一纸“广场协议”将日元击败了;1999年欧盟19国推出欧元,2002年进入流通,结果到2009年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至今欧元一蹶不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于是美国又把中国当成了对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质是维持美元霸权和美国优先的一种战略。■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