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思路
牢牢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紧紧扣住国情和实际,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国际分工与产业演化规律来明确发展方向,从现有基础和优劣势决定突破领域,从长远未来部署前沿技术、前沿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通过营造优质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进“质量革命、成本革命、数字革命、网络革命、智慧革命、制造革命、服务革命、能源革命、交通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绿色革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业革命道路。实施“一主多翼、统筹兼顾;创新引领、混合驱动;共利共享、跨界融合;安全可控、生态绿色;以我为主、包容并蓄”的发展战略:
“一主多翼、统筹兼顾”。这是新工业革命推进方向的战略。推进新工业革命要紧紧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一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生产与流通、技术与商业、生产与生活、经济与社会、产业与城市、产业与金融、海(洋经济)陆(地经济)空(天经济)、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新带旧,化旧为新。统筹不同企业发展,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做好配套。统筹不同地区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有效分工合作。
“创新引领、混合驱动”。这是新工业革命动力方面的战略。新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在于“新”,要以新的理念、技术、产品、服务、模式来予以推进。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多种生产力水平与多种发展阶段并存的实际,需综合运用要素、投资、创新及结构调整等多种动力,实施“创新+要素+投资+结构调整”的混合驱动。需要创新驱动的一定要创新驱动,需要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实施高效的要素与投资驱动,需要结构调整的就进行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也要认真分析创新层次、类型和水平,找到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
“共利共享、跨界融合”。这是新工业革命资源配置方面的战略。推动企业、资源、要素在共利基础上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物相联,服务相联,人、物、服务相联;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融合,推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推动要素、科学、知识的跨界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产业链、产业间的互联发展,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安全可控、生态绿色”。这是新工业革命推动中国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方面的战略。树立大安全理念,确保产业安全与供应链安全,确保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自主可控。确保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将生态和环境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导性、约束性指标,并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
“以我为主、包容并蓄”。这是新工业革命从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现实角度考虑的战略。中国现在和将来仍会面临西方国家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遏制,推动新工业革命主要依靠中国自身,汇聚人民的智慧,但一定要在开放中进步和发展,虚心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与经验,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战略路径与推进步骤
(一)战略路径
推进新工业革命既非单一的技术路径,也非单一的创新路径或质量提升路径,而是综合组合“产业、效率、创新、质量、空间、支撑”等多条路径。
路径1: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为导向的新产业发展路径。
路径2: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的效率变革路径。
路径3:标准化、精益化与管理优化相结合的质量提升路径。
路径4:不同类型、层级、领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创新路径。
路径5:地区、国内、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空间优化路径。
路径6:新人才、新知识、下一代基础设施增加供给的支撑路径。
(二)推进步骤
推进新工业革命要“因势利导、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因地因产因企制宜”。可分三步走:
近中期(2018―2025),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高收入国家。该阶段应着力弥补“产业链、创新链、质量链、人才链”方面的短板,夯实发展基础。集中优势要素,选择比较成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予以重点突破。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立促进新工业革命的长效机制。
中长期(2025―2035),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更强。该阶段应全面推动创新,实现科技追赶,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自主,在多个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将经济实力全面转化为科技实力,将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有机契合,努力实现与发达国家全面并跑,部分领域实现超越。
远期(2035―2050),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胜期。该阶段应更加聚焦于创新引领、人力资本、知识资产、标准、软件等,实现“卓越质量、创新引领、全面超越”。
当前新工业革命的若干重要任务
(一)产业与技术方面的任务
大力发展新产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际前沿技术与关键领域,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技术(如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核心通信信息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高端制造(如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天装备、民用航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农业装备等)、新材料(如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新能源及储能、分布式能源、智慧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下一代工业技术体系。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智能服务技术、智能供应链技术等,构建下一代工业技术体系。
(二)创新方面的任务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发展核心技术、高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攻关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对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成果转化等支持。实施大科学计划。建设一批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政府等形成更加紧密的创新网络。
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构建由“企业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等有机结合的高效、共享的国家创新系统。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在优势领域加速创新模式从跟随向并行、再向引领转变。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研发创新资源进行攻关,着力在未来全球技术创新和竞争焦点方面取得突破。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建成世界级科创中心,将国内其他一些发达城市建设成为区域科创中心。
(三)质量方面的任务
建设新型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引领,推动质量全面跃升。提高计量测试能力与质量溯源能力。以多元共治为基础,建立科学、高效的质量治理体系。建立与新技术新产品相适应的检测与评定体系,提高对重要领域、产品、零部件性能检测能力及可靠性、安全性能评价能力。加强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针对重点行业,组织攻克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推动全社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倡导“敬业、专注、坚持、精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将其转化为从业人员甚至公众的行为准则。
(四)绿色发展方面的任务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产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保养、使用等各环节,推动全寿命周期绿色化。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能源消耗总量;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物流及绿色建筑,推进再制造工程,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
(五)国际合作方面的任务
有效识别各国对中国新工业革命的作用,分类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国际合作战略。将中国与世界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知识网络、贸易网络紧密联在一起,合理布局支撑新工业革命的全球网络,构建推进新工业革命的全球体系。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造就具有产品出口、服务出口、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及重大工程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型企业,加快培养国际细分市场领域竞争力强的“专精特”中小企业群体。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