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简介:
赵白鸽,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英国剑桥大学海归博士,曾任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在2018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个国家级、国际性、高规格的论坛上,国内外名家汇集,赵白鸽属于颇受各方欢迎的重量级嘉宾之一。7月6日至8日会议期间,她行程满满,做客“论道生态文明”电视高峰会、出席多场次论坛并发表演讲、参加德稻环境资源大数据平台启动仪式等,有她在的地方,往往会形成“聚光灯”效应,在场嘉宾的目光会自觉不自觉落到她的身上。这不仅源于她热情爽朗、亲和力强的社会活动家魅力,也不仅源于她作为副部级领导、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的深厚资历上,更源于她融通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想力上,总是能提出既高出一筹又切合实际的独到观点与睿智见解。
对话人:陈阳波,人民论坛网总编辑、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
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
人民论坛:习近平总书记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会的贺信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我们如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去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
赵白鸽:回顾一下人类文明史,截止20世纪末,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和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
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无法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传统工业文明引发了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自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之所以说它是根本性的,是因为从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之日起,像这样在生产方式上发生转变的,只有寥寥几次,工业革命就是其中一次,而且是波及面最广、规模最大、传播速度最快、产生影响最大的一次。在某种程度上,工业革命就像是一个“临界点”,从此人类文明进入了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生长期--工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使“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一个小孩所生产的东西,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要多。”短短200年间创造了比人类之前上万年文明所创造的要多得多。
人民论坛:工业文明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但同时对给予人类生存条件的地球及其生物圈,工业文明带来的破坏也是难以想象的大。
赵白鸽:确实如此。尽管从旧石器晚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破坏生物圈,但人类成为生物圈的主宰只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事情,至今不过200年。在这200年中,人类已使自身的物质力量增大到足以威胁生物圈生存的地步。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现象,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剧减,以及与之相关的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海平面上升、酸雨等。
要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引导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和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机制
人民论坛:中国在快速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及时作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理解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与其他各方的关系?
赵白鸽: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贺信中着重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今天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以形成“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将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可持续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政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在于:一是政绩考核机制的不完善,片面强调政绩考核的经济性;二是公众环境权益的受损,公众无法享受到足够良好的环境;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公民的消费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就是要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引导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和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机制,特别是要构建严格的强制性机制、权衡利弊的选择性机制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机制的相互协同。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文明理念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生态文化观念不够稳固。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增强生态资源与生态资本的观念,优化生态环境资源配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转变消费行为模式,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和建立公民负责任的意识和行为。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有五个:即整体性、集合性、地域性、时效性、政策性
人民论坛:过去五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出台了40多项具体改革方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面向未来,如何更好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变化规律?
赵白鸽: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面向新时代,面向21世纪,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有五个:即整体性、集合性、地域性、时效性、政策性。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突出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生态因素、环境要素与生物组分之间相互交联,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而且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联系紧密。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整体出发,单独从某一技术环节入手、通过简单的因果映射无法获得有效的系统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的集合性反映在参与部门众多、涉及领域多样、影响因素复杂。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价值认识的提高和实践应用经验的积累,生态文明建设的集合性越来越明显。21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是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技术与工程相结合的集合体的作用产物。
生态文明建设凸显地域性特征,必须依托地方优势,实行因地制宜。地方优势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同、环境保护力度不同、污染控制体系中指标体系的组成和权重不同、重要污染物的种类和分布不同、污染减排系统的构造和技术不同、各种自然因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不同、污染物扩散特征不同、污染物动态模型中的修正系数不同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强的动态时效性。无论是自然环境问题、生态质量问题、社会发展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其影响因素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随时间和空间无法预测的变化。基于某种现状或模型预测值进行的生态文明规划和建设,将随着社会发展方向、经济发展速度、生态环境状况而变化,势必要求具有实时响应、反馈、修复和更新的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持续收集各类相关信息并加以消化、吸收、综合和处理。能否完整的获得信息、能否有效组织、整理、利用信息,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从立项、总体设计、论证分析、政策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办法和标准,并把握发展的实际,不断创新。这就是贵州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义所在。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管理作用,特别是在考核体系中纳入绿色GDP理念;应该总结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例如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大数据系统作为技术支撑,获得各国和联合国的肯定,政府需要进一步支持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充分结合第四次工业革命,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应用跨界和平台理念,积极有效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