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精神和开展调研思考的基础上,该市认为现阶段可念好九字诀,从三方面发力,以谋篇扬子江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常州答卷”:
一、全力做强“水、陆、空”立体交通。抓住国家发改委加快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机遇,进一步提升水、陆、空交通通达能力,编织沿江和跨江水、铁、公、民航、管道等多式联运交通网络,放大和发挥常州通江达海、南北交融、承东启西、水陆并进的运输优势,把常州打造成为沿江城市带与沿运河城镇轴交汇点上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
“水”,即推进江海联运港区建设,加快提升港口和航道建设水平。依托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的机遇,加快提升常州港,打造亿吨大港,促进常州港与南京、镇江、太仓、南通等省内港口建立合作战略联盟,承接沪、甬等国际级大港的货物转移,溯江而上辐射服务长江中上游沿线港口,优化集装箱、大宗物资合理运输体系,使其发展成为服务本地经济为主、兼顾长江中上游地区物资中转运输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加快建设以京杭大运河为骨干,三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四级航道为补充的干线航道网,同步加强德胜河港区等内河港口港区建设,提升芜申运河等省际航道通航水平,补齐常州岸线资源稀缺的“短板”。加快录安洲铁路专线等主要港口与铁路、高等级公路的连接线建设,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大动脉为主的沿江大通道,推进江河海全覆盖大联动、铁公水多层次大联运。
“陆”,即织密市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地铁线网、城市路网等,实现市内市外交通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今年实施四大类25个重点项目,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2亿元,在建高速铁路总里程94.7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75.7公里、国省和干线公路总里程132.1公里。争取国家发改委专项补助,突出铁路这一建设重点,对外抓住江苏省规划建设沿江高铁环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沿江城际铁路、镇宣城际、盐泰常宣铁路、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等贯通成环型,打造“四纵四横”铁路网,更加全面融入全省铁路网络,对接新亚欧大陆桥建设。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优化沪宁高速第二通道线路,推进溧广溧芜省际高速、苏锡常南部通道等出市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常泰过江通道规划建设,使所有重点乡镇、重要产业园区和各大旅游景区都可以通过高等级公路迅速进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加强境内国家公路枢纽建设,建设和提升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立足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最美副中心城市”,重视溧阳省际边界区域性功能培育,为提升长江经济带运输物流业水平开辟重要陆路通道。
“空”,即坚持“客货并举、运通兼顾”,加快打造华东重要民航国际机场和区域性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发挥一类航空口岸价值,积极承接沪、宁国家级枢纽机场溢出效应,加快客运业务发展,构筑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航线网络体系,加密国内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城市主干航线网络。建设面向苏南中部点状旅客集散中心,在周边县城设立异地航站楼,通过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或机场大巴直通,增强奔牛机场吸纳客流能力。发展通用航空,加快通用机场、通勤机场、直升机起降机场建设,吸引有实力的通用航空企业落户常州,支持通用航空企业积极发展农林、勘探、巡查、培训等业务。依托苏南通用机场群建设规划,加快航空产业园和溧阳、武进通用机场建设。全面发展航空物流,努力扩大航空货源,发展普货和快件业务,吸引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航空货运代理人、承运人和物流商加盟常州,设立转运中心,构筑完整、高效、快速的大物流运作平台。
二、主动面向“东、中、西”联动融合。长江经济带是推动全国东中西部联动、均衡发展的战略走廊,该市以其独特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这条战略走廊上的重要支点之一。应主动加强与长江沿线城市的沟通联系,发挥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努力打造东向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服务带动江苏“中轴崛起”、西向衔接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
“东”,即坚定不移接轨大上海,推进苏锡常一体化。上海是长江中下游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的金融、航运、贸易、经济中心,常州应用好用足毗邻上海的地理优势,主动承接上海“龙头”辐射,全面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争取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改革举措,以及扩大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社会等服务业开放政策在常州先行先试。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大加密与美日韩等亚太发达国家的经贸联系,发挥好常州、武进综合保税区作用,构筑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平台,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用好全国唯一的市域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培育和做强常州重点产业链,完善现代公共配套服务,打造理想的生活和营商环境,提高常州对来自海内外资本、产业、人才的集聚和吸纳能力。进一步推动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强城市快速路网对接,开通城际通勤班线,推进苏南各个城区、辖市之间的快速化、通勤化、公交化联系,率先实现区域交通设施共建共享,带动三市经济社会发展互联互通、共生共荣。
“中”,即全力引领和助推跨江融合和中轴崛起。江苏省委进一步明确了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区域、长三角经济向中西部辐射的增长极、江苏带动全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应会同沿江其他七市组织开展沿江两岸地区城镇体系规划深化研究,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抓手,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和城乡品质共同提升。按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核心区的定位,破除“画地为牢”的思维定势,将跨江融合发展贯穿到“十三五”发展的目标设定、思路举措、项目安排中去,做实做牢沿江区域内部小板块。应加强与无锡、泰州、镇江等城市在过江通道、城际铁路、港口发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作和联动发展,发挥并扩大该市交通枢纽、城市服务、特色产业等优势,以整合利用沿江资源,做强沿江功能经济。推动南北陆路交通联系,加快港口岸线资源整合,通过共建园区、产业协作,推动常州港与周边港口港务合作,形成跨江联动发展的核心支撑,并辐射和参与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依据交通可达性、产业融合度、港口资源等方面综合评估,以沿江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分步推进与扬中、江阴、泰兴、高港等跨江合作园区建设,按照组团发展、协作共赢的原则,推动锡常泰经济圈跨江融合发展。做强新北区肩负的常州市级中央活动区、新龙创新研发中心、空港综合服务中心、滨江产业展示中心等功能,打造跨江联动和江苏中轴崛起的核心引擎之一。
“西”,即向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开辟长江中上游广袤发展腹地,衔接“一带一路”战略。世界级城市群是城市群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区域发展最具效率的模式,其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为中心,以城市群为基本组织形式,集聚国内国际经济、社会资源要素。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常州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的重要成员,可联合省内沿江城市群积极抱团,以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为轴线,加强与皖江城市带、武汉都市圈、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五大区域的首尾呼应、差异分工,全面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将向西开放作为常州市对内陆开放的新支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衔接,依托向西国际大通道,推动常州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扩大重要战略资源能源进口,加快向南亚、中亚、中东等“走出去”步伐,建设面向全球市场的外向型产业基地等,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畅通中西部商品货物进出口大通道。
三、积极参与“经、科、文”协同发展。长江既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动脉,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不能仅仅把长江流域当成运输带、经济带,更要看到其创新带、文化带、旅游带的重要价值,在国家全力“打通一个发展通道、探索一条发展之路”的历史进程中,努力焕发常州作为。
“经”,即以打造长江流域共同市场为广阔舞台,通过空间转移与重新布局,实现常州产业腾笼换鸟,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带作出独特贡献。致力打造“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着力把智能制造装备、碳材料产业发展成为常州的地标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和世界知名的“东方碳谷”。抢抓中央鼓励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重大利好,加强跨省园区协作共建,鼓励优质开发园区与中上游城市建立“园中园”“共建园”等异地产业园,发展“挂钩经济”“飞地经济”,探索建立符合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双方利益要求的共享机制,合理分配税收分成,共享发展红利。开展“投资换资源、项目换资源”合作,支持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有实力企业收购中上游城市优质资产,建立省外原料供应基地、加工生产基地。有序引导常州优秀民营企业特别是土地需求量大、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或低污染生产环节、加工制造环节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带动和助推当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吸引内陆省份大型企业集团在常州设立华东总部或地区运营中心,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落户,加快发展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视涵养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生态功能,强化长江生态安全带、太湖生态保护圈、扬子江特色生态廊道、宁杭生态带和京杭运河绿色生态屏障等重点区域保护,深化“263”专项行动,推动长江沿岸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治。
“科”,即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和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做强存量、提质增量,集聚和发挥常州创新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占全国的39%,沿线新兴产业密集、人才资源充足、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创新意愿强烈,推进流域内技术转移、加速创新资源流动是大势所趋。抢抓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以该市科教城为主要载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验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区,整合科教人才资源,推动形成苏南科技创新服务集群。推动苏澳合作园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深化与澳门及葡语系国家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合作,加快中以、中德创新园区建设,打造国际创新合作典范。做强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天天518”、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等品牌,以常州、武进两大国家高新区和西太湖、中关村、华罗庚三大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型园区为主阵地,加快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科技创业社区等功能建设,打造吸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高效平台。依靠市场力量,创新政策导向,加快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建设,鼓励发展跨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常州企业与省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集聚和承接来自上海、南京、合肥、武汉、成都、重庆等科教资源富集城市的创新要素。
“文”,即充分发掘常州地域文化优秀因子,参与和推动沿江城市人文、旅游等交流合作,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注入旺盛生命力。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共饮一江水,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加强经济带内干部双向交流,选派优秀干部赴沪浙先进城市学习,服务好中西部地区干部来常挂职。争取部、省支持和参与,依托高校、社科机构,发起设立长江经济带人文、发展类等论坛,争取常州及各个沿江市轮流举办承办,加强地方智库建设交流。促进沿江城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常州大学等高校与中上游省份开展对接,开设适应长江经济带研究与建设需要的特色课程,扩大招生范围,为经济带建设培养更多适用人才。依托常州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与周边城市在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吴越文化、齐梁文化、环太湖旅游等具有影响力的江南文化旅游品牌,增强“动漫艺术周”等展庆活动影响力,将该市打造成为长江下游宜居、宜游、宜创的休闲游憩基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常州旅游发展规划,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城市合作,以都市旅游、文化旅游、山水旅游为特色,配套发展商贸、健康、医疗、养老、度假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长江黄金旅游线”高端产品。
(来源:常州市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