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力构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该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中,围绕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这一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确保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绿水长流、土壤常净。一是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绿色化。推进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抚河是江西省境内鄱阳湖水系之一,全省第二大河流。该市坚持把抚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龙头,按照《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从“以水定城、生态融城、产业兴城、文化铸城、科学立城”五个方面,谋划保护及治理。该工程是江西唯一一个部、省共建且境内体量最大的PPP生态修复工程,按2030年远期规划,通过实施防洪工程、航运工程、水文化建设工程、产业升级与智慧流域工程等8大工程体系建设,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抚河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一期工程)33个子项目全部采取全口径预算模式,严控区域性债务风险,现已累计完成投资17.07亿元,二期项目开工12个,累计完成投资7.05亿元。推进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工程建设。该工程是国家“十三五”期间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于2016年9月开工建设,项目工期为30个月,主要任务是为临川、东乡、金溪3县(区)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力争今年10月份完成主体工程,实现2019年春灌目标。推进生态村镇示范工程建设。在抚河沿线6个县(区)规划36个村镇,按照“水生态文明+特色小镇+绿色生活方式”模式,打造成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景点和生态村镇建设的样板,年内可基本建成。二是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绿色化。加强水污染治理,大力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和纳污坑塘,打好劣V类水歼灭战,建立覆盖全流域重点污染源、排污口在线监测系统。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将县城环卫工作体系向农村延伸覆盖。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开展厕所革命,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水生态文明示范村。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面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三是实施生活方式塑造绿色化。广泛推进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市县、美丽乡村、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区域性生态创建活动。组织好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把每年的6月设定为生态文明宣传月。积极开展抚河环保行等环保志愿者活动,有计划地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大力推广碳普惠制(绿宝),推进机关节能运行管理和政府绿色采购。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加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892辆。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市中心城区已建成150个自行车租赁点,配备了3000辆共享单车。
二、着力构建生态保护常态机制。经过严密部署,认真开展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红线控制、生态标准化建设,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新机制。一是深入开展“净水、净空、净土”三大行动。在全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限制和纳污控制红线,在抚河支流和小流域实施种植水草、投放食藻虫新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确保抚河流域和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建设“智慧抚河”,增强资源信息化、监测实时化、过程可视化管理能力。该市封山育林工作从2016年开始,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6.14%,比全省平均高出2.5个百分点,尤其是资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3%,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位列中部6省的县(市、区)第一、全国第七,3月25日入围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定的“2018百佳深呼吸小城名单”。狠抓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治理,淘汰报废黄标车、老旧车辆。加快推进农业污染整治,着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全面落实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规划,严格执行养殖场排放不达标“黑名单”制度;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厕所革命”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抚州市PM10、PM2.5均值和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占比均居全国前列,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50强氧吧城市”。全市1164座水库全面实现“人放天养”,全市40座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抚河流域和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二是认真落实“三条红线”生态保护制度。严格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扎紧绿色崛起底线篱笆。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在全市范围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校核、调整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初步划定为6075.91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2.3%。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黎川、南丰、宜黄、资溪、广昌5县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和生态资源有效利用,在全市开展园区批而未用土地清理,今年以来消化批而未用土地面积4579.05亩。各地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态绿色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出台《抚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方案》,研究制定《抚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抚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指南》和《抚河流域河道生态建设管理规范》,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体系。三是坚持“三管齐下”开展生态综合执法。探索推行基层生态综合执法,2016年4月,在宜黄县开展生态综合执法试点,率先从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公安等8个部门选调25名工作人员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大队,统一行使森林采伐、水污染防治、河道管理、渔业保护等生态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全天候、全域性开展生态巡查。在2017年经省政府批复金溪、崇仁、广昌3县试点的基础上,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生态执法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生态司法体制改革,通过建设生态法庭、生态检察、生态公安、生态律师服务,完善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监督行政执法力度,参与社会综合治理。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业转型机制。坚持“两山”理念,加快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大力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构建以生态有机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集约高效服务业为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打开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提升的“通道”。一是农业生态绿色化。推动“三品一标”建设、绿色品牌建设等生态绿色农业“十大行动”,涌现出资溪县“全域规划+环境监测+生产标准+产业规模+扶持保障”的有机农产品认证创建、宜黄县“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秸秆基料化利用、临川龙鑫“牧草种植+畜禽养殖+食物链生态净化”综合养殖等诸多新模式,有力推动了“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在11个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立管委会,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开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主战场。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农业运行中心和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在昌抚(南昌—抚州)合作示范区引进了投资36亿元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并开工建设。同时,将设施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农耕文化等深度融合,培育休闲农业观光园,实现“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二是工业低碳循环化。启动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立抚州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培育壮大自立资源、富诚环保等节能环保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千百十个”计划,全市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和生产智能产品的企业达到80多家,使用智能制造设备417台,智能制造车间21个,智能产品生产企业4家。市政府与深圳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签署战略协议,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高端智造转型。崇仁变电产业建设北斗变电大数据中心,实现对遍布城乡的配电设备在线智能管理,产品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层次。三是服务业集约高效化。把生态理念融入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特色文化等产业。推进抚州海西综合物流园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已有6家企业在境外投资发展。创建全省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探索产业互联网融合,致力于打造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按照生态示范、全景打造、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的发展思路,聚力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5%、40%,接待境外游客突破5万人,增幅达到1000%。在2017年中国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上,该市荣获“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称号。2018年5月6-8日成功承办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寻梦·牡丹亭》大型实景演出得到省内外游客的高度评价,再次将该市旅游与文化名片打响。强力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医药结合试点工作,全市规划153个建设项目,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市设置1.4万余张医养结合床位,推进康复医院、老年公寓二期等项目建设。四是生态扶贫长效化。实施“生态+脱贫攻坚”工程,在国贫县乐安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工作试点,大力发展有机稻米、中药材、蚕桑、毛竹、蔬菜基地和生态旅游等有利于生态价值转换的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重点扶持了广昌、黎川等县贫困村的烟叶、白莲、食用菌、肉牛等产业,资溪、宜黄等县贫困村的毛竹、木耳开发,崇仁的麻鸡养殖和东乡的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
四、着力构建生态共享共治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构建起全社会协同、共享共治的生态发展推进机制。该市在公众参与、生态补偿、市场推动等方面开展探索。一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制订出台《抚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探索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办法。2017年4月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了“生态云”平台,实现了空气、水质、气象等数据上传、分析和动态监测,方便市民通过系统对环境破坏问题进行举报。开展碳普惠制试点,市民通过开展“积碳分、换碳币、可消费、得实惠”活动,即可获得“碳币”奖励,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可以使用“碳币”享受优惠,形成政策鼓励与商业激励相结合的正向引导,达到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的目的。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对该市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个县的财政转移资金,探索建立市域生态补偿机制,从森林、水资源、湿地等方面进行生态补偿。2017年全市筹措资金540万元,通过县与县之间主要河流水监测,根据水质变化实行补偿,调动地方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三是建立市场推动机制。该市生态交易工作主要开展了有碳排放和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域内乐安县于2014年开发出中国首个VCS国际标准自愿减排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面积达11.6万亩,30年核定碳汇量为337.7万吨。2017年6月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首单林业碳汇减排量项目签约成交,江西银行、大新银行南昌分行分别购买了20000吨、1000吨江西省乐安县VCS林业碳汇第一期自愿减排量。水权交易方面,东乡区于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三个全国水权试点之一,利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东乡区水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并通过了省级验收,目前正在深入推动水权交易改革。
五、着力构建生态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责任落实、审计考核等机制。一是完善责任链条。在构建全过程的生态文明责任制度方面,自2015年开始先后建立了河长制、湖长制、山长制、路长制,形成市、县(区)、乡(镇)、村、组五级“河长”、“湖长”、“山长”、“路长”组织管理体系,分段、分片管理着全市308条河流(湖泊)、1968万亩山林、67800公里国省县乡道路。2017年分别制定了升级版,健全了会议、信息、督办、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将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位。二是优化考核评价。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评价,逐步加大生态文明考核权重,2016年比重占20%,2017年开始提升到40%。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对全市5个划分为重点开发区的县(区)、6个划分为生态功能区的县和1个国家高新区实行差异化年度目标评价考核,并在全省率先将绿色发展指标57项指标和生态文明目标考核评价体系28项指标纳入对县(区)综合考核评价工作方案,分值40分。新的考核机制和体系在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战略中发挥正确导向作用,使各地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明确重点、抓住关键、推进有效。三是加大审计力度。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础上,推广2016年开始的资溪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省级试点工作经验,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制定了《抚州市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在每个县(区)选择一个乡(镇)开展党政主要领导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证明,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有利于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承担起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该市紧紧围绕中央“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探索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掀起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高潮,闯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到目前,该市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正在抓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推进国家“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发展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该市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虽然迈开大步,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方面开展了初见成效的有益探索,但依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层次不高,保护和治理的压力较大,绿色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改革实施效果后续评估机制尚未建立。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全市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市,该市决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切实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一是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全市生态经济和制度全面升级。立足实际,继续探索和创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产业构建、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机制。推进生态治理升级,加快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开展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抓好抚河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公路和景区建设;总结提升差异化分类考核、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生态综合执法等示范经验,并积极推广;在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清洁能源开发与运用、绿色生活方式等生产生活生态方面,不断加大制度探索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推动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主攻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和健康养老产业。将贫困地区的生态价值不断转化为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引导发展特色种养、休闲旅游等生态扶贫产业,制定对贫困地区生态产品进行补偿甚至超值补偿的政策,激活发展新动力。三是进一步拓宽资本渠道,形成社会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争取国家、省里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安排一定额度的生态环保建设专项资金,建立群众主动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环保科技与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多渠道多方面集聚各方力量筹集资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投入保障。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为统揽,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推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奋力开创抚州“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境界。
(来源:抚州市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