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绘就新时代“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新蓝图

发稿时间:2018-06-01 14:47:11
来源:人民日报

  5月17日至18日,中宣部在浙江大学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三场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央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社科理论界知名专家学者、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宣讲骨干、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骨干教师、中央新闻媒体有关同志、浙江省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共12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批有新的认识、新的深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第一,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和战略目标。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民主法治的健全、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优美等,五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实践推动和理论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专家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布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原则。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正式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站在更高起点上,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战略谋划,明确了我国未来3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有专家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认识深化的重大成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全面规划、整体部署,尤其是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总结和认识升华。一是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只有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才能全面进步;二是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只有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三是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有专家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党的十九大高瞻远瞩地擘画了到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安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致、内涵相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来谋划和设计的,分别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上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生动地阐释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第二,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中,抓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最为密切、最具决定性的五个方面,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发展布局,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总体架构和基本路径。

  有专家认为,经济建设上就是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宏观经济成功企稳,经济结构大为改善,新动能成长迅猛,传统增长模式的制度基础和利益格局有效改变,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要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精准定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聚焦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二是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阶段性的重点任务,利用“去杠杆”、金融整顿和房地产调控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补短板”重点攻克深度脱贫任务,推动“去产能”配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通过问题导向的改革调整,逐步触及新常态深层次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开启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制度改革,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四是发挥基层创新的积极性,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模式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改革的成效。

  有专家表示,政治建设上就是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们所要健全的制度体系,必须是为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而不能是别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全过程,始终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宗旨和灵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有专家提出,文化建设上必须充分彰显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价值。文化自信,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实力,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彰显。只有在时间轴线上考察历史,在空间意识上把握国际趋势,才能格外清晰地判断出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努力方向。必须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让文化自身说话,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体现。

  有专家认为,社会建设上根本是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有”的基础上扩充为“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既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有了重大提升,也体现了加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思路。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居安思危地加强新的“七有”建设,织牢做强社会保护网,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有专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上必须牢固树立并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化地、画龙点睛地指出了两者的辩证统一,科学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问题,认为经济和环境必须融为一体,实现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关键是在发展思路、工作思路上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努力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有专家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核心,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保证。这五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统一于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三,关于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聚强大正能量。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必须凝聚全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把这一要求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有专家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念。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观,满足人民对更好实现自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坚持全面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全面夯实国家的整体实力,全面实现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深化的改革观,用强有力的改革和突破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落实;四是坚持立足长远谋发展的政绩观,着力破解涉及长远性的、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有专家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矢志不移地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向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坚实步伐。

  有专家提出,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聚强大青春能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与这一代青年人的黄金30年高度吻合,他们将全过程参与,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一是广大青年要努力做到不忘初心,扎根人民,立鸿鹄志,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广大青年要坚决做到认同道路,信服理论,坚定“四个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广大青年要认清世情、国情、党情,对标现代化、对标未来,练就过硬的本领,做到知行合一,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