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西晋本可成为盛世王朝

发稿时间:2018-05-31 13:51:3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家兴

  读西晋史,令人两拍案。一为叫绝,一为愤怒。

  叫绝者,是晋武帝司马炎虽于265年篡曹魏政权而自立,却终结了三国时期的大分裂局面,于280年初灭东吴而统一中国后,推行一系列积极政策,实现了“太康之治”,当时就有“天下无穷人”的民谣。

  愤怒者,是晋武帝于290年去世后,西晋迅速在“八王之乱”中大伤元气,而内迁的少数民族乘机纷纷举兵,祸乱中原,生灵涂炭,酿成“永嘉之祸”,中国的北方由此进入十六国时期。西晋于316年灭亡后,镇守南京的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室,东晋在中国的南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然而东晋亦不能统一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继续在神州大地上演,最终形成南北长期对峙局面,这个南北朝时期竟然一直延续到了589年隋灭陈而终。如此长时间的大分裂,岂不令人扼腕长叹?

  事实上,西晋之兴忽,皆缘于司马炎。可以说,他是大分裂的终结者,又是大一统的掘墓人。而在相当意义上说,从西晋末年到隋朝初年的近300年时间,中国陷入历史上最长的大分裂时期,虽不能全部归罪于司马炎,但他这个始作俑者总是难逃历史的责任追问。

  正所谓“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西晋原本是可以成为一个盛世王朝的,司马炎也原本是可以有开启这个盛世王朝的机缘的。他的文治武功,虽无法与历史上那些雄主相比,但其历史功绩也还是可以彪炳史册的。

  开西晋之新气象

  事实上,司马炎一登基,就开启了西晋的新气象。他纠正曹魏政权“刻薄奢侈”的弊端,而施以仁厚节俭之风,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言“帝承魏氏刻薄奢侈之后,矫以仁俭”。司马炎虽迫使魏元帝曹奂把帝位禅让给了自己,但毕竟司马家族“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民心归晋,司马炎的西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认定的正统。

  当时,太常丞许奇的父亲因过被诛,大臣们便认为他不宜在晋武帝身边,估计是担心他挟私怨、乱朝纲之类,看来“老子反动儿混蛋”这种想法古已有之。但武帝一开始就显示了用人上的度量,武帝追述他父亲的名望,称赞他的才能,还提拔他担任祠部郎。事实上,唯才是举贯穿了司马炎的执政生涯,也是西晋所以能成就大事、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他任上,一大批文臣武将,如羊祜、杜预、卫瓘等,皆得其所、任其职、尽其能,从统一全国,到实现“太康之治”,端赖用人之功。

  对人才的宽容,也是晋武帝的过人之处。比如272年,晋武帝和右将军皇甫陶论事,没想到,说着说着皇甫陶就与他争论起来。即便在今天,下属与领导发生争论,虽然不能与古代大逆不道等字眼挂钩,但领导心里不爽,甚至给下属穿小鞋的情形也未必没有。但皇甫陶这类人才的可爱就在于,往往喜欢论是非,兴头上忘了礼仪。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宽容爱惜这类人才,容忍人才诸如此类的小毛病,是聚拢人才的一个重要因子。

  皇甫陶这一争论,晋武帝不以为意,但有人就觉得不得了,趁机抓住大做文章。当时,散骑常侍郑徽,就请求给皇甫陶判罪。估计依据的律令条文也说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没想到晋武帝给了他一顿闷棍,把这类人彻底打趴下了。武帝说:“忠谠之言,唯患不闻,徽越职妄奏,岂朕之意。”武帝的意思,就是要广开 言路,最怕鸦雀无声,听不到逆耳忠言,这点争论算得了什么呢?然后,就把郑徽给免职了。这事晋武帝办得地道,大快人心,只此一举,此类小人就不敢再兴风作浪了。

  事实上,在魏末即有士风颓敝之病。对此,臣子傅玄便上疏称“教化隆于上,清议(社会评价)行于下”,委婉批评晋武帝登基后“惟未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督促)风节,未退虚鄙之士以惩不恪”。也就是建议晋武帝在用人上形成导向,以实现“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之效。司马炎高兴地采纳,还让傅玄起草诏书以实行之,但也未能改变当时的风气。这仿佛是一个缩影,司马炎做事不太彻底,缺少历史上那些雄主所具有的一抓到底、一往无前的风范气概。

  大分裂的终结者

  269年,晋武帝就立志灭吴,在当时,这也确属雄心壮志。须知那时的东吴,其末代皇帝孙皓虽然残暴无双,却仍有一批贤才辅佐。相形之下,蜀汉之所以那么快被他爹司马昭灭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蜀汉后期人才奇缺。

  武帝立下灭吴志后,便有一番战略谋划,在人才、军事上进行一番战略布局。他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统领荆州诸项军事,卫瓘统领青州诸项军事,司马伷统领徐州诸项军事。羊祜施以怀柔政策,深得江汉地区人心。他与吴人开诚布公讲信用,投降的吴人想离开,没问题。裁减守边、巡逻的士兵,让他们开垦农田,后来军队都有了够吃十年的余粮。他经常穿着轻暖的裘皮衣服,衣带宽松,不披挂铠甲。住的地方,侍卫不过十数人。凡此,皆让人觉得,他不是来打仗的,他是来搞和平建设、睦邻友好的。

  当然,羊祜这一番怀柔之策,没那么快见效。而且,在272年的西陵大战中,还打了大败仗,东吴名将、陆逊次子陆抗大破羊祜五万兵。羊祜大败,被贬为平南将军后仍继续致力于修德信来怀柔吴人。每次与吴国交战,都约定日期才开战,不做偷袭之计。羊祜的军队外出在吴境行走,割了谷子做口粮,全都记下数量,然后送绢去偿还。打猎只限晋的领地,如果禽兽先被吴人所伤而被晋兵所获,都要送还吴人。

  于是,吴国边境的百姓对羊祜心悦诚服。羊祜与陆抗一边对峙,一边还互通往来,陆抗送羊祜酒,羊祜端起来就喝。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把成药送给他,陆抗也马上就服下。双方都是一代名将,搞的都是怀柔之策,都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局。但西晋成而东吴败,直接原因,是陆抗天不假年,于274年去世,东吴失去了这最后的名将,从此不振。西晋则人才济济,羊祜在278年病逝前,推荐杜预代替他。而根本的原因,则是孙皓之治不得人心,司马炎之治使人心归附。

  到了279年,灭吴终于付诸行动。11月,晋武帝派出六路人马共20万军队大举进攻。东吴也不是没有贤才,早在272年,晋国造船砍削下来的木片,蔽江而下,建平太守吾彦就拿着木片建议孙皓早作打算。但孙皓不听,吾彦只好以铁锁横江阻断江上通路。后来东吴人又以铁锥沉江来试图阻挡晋军南下,这都是东吴贤臣的绝望与无奈之举。面对这点路障,晋军分别以火攻熔断铁锁、以木筏带走铁锥而破之。于是战船长驱直入,于280年3月攻破东吴都城建业,孙皓投降,东吴由此灭国,中国归于一统。晋武帝面对东吴旧臣,一一安抚,原来的牧、守以下的官员都不更换,苛政全部废除,代以简易制度。东吴人心由此归晋。

  280年4月,晋武帝改年号为太康,解决农民没有土地的问题,又兴修水利、发展屯田、减免徭役,凡此一系列积极有效政策,让当时的中国呈现一派繁荣安居气象,史称“太康之治”。只可惜仅持续了10年。其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历史上最长时期的大动荡时代。

  晋武帝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还是很值得称道的。若不是他亲手为这大一统又掘了墓,西晋国祚不会那么短暂。这一统天下、开启盛世的福泽,也必定会传之久远。■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