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困境调查

发稿时间:2013-09-12 00:00:00

      自“十一五”规划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以来,全国已有23个省(区)不同程度地响应并贯彻了中央的这项改革意图,但改革的具体效果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H省是最早进行这项改革的省份之一。因此,对H省改革情况进行调查,总结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对完善这项改革本身以及进一步走向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H省,市、县两级1 74位财政局(副)局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样本有两类,一类是调查对象职级为处级同时工作地点为地级市,有效样本共51个,统计中使用“处级”的表述;第二类是调查对象职级为科级同时工作地点为县(包括市辖区、县级市),有效样本共为1 23个,统计中使用“科级”的表述。

 
  一、体制衔接困境
 
  调查中发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仅仅是在财政资金的划拨上实现了省县直达,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发生变化。在财政权方面,省是直管县(市)的领导,在人事权和行政权方面,地级市(州)是直管县(市)的领导。这就造成了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不衔接的困境:一方面,县级政府的人事权仍在市级手里,受头上“帽子”的限制,县级政府并不能真正放开手脚,破除现有财政限制,全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县级政府的其他行政权力受垂直领导体制和市级领导的限制,难以实现横向统筹。这种分工联合型的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统一协调,会在政策执行和监督的具体过程中造成缺位、重复与割裂等问题。
 
  二、权责匹配困境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下,市级财政不再拥有对县级财政的管理权限,在不具有合法性地位的前提下,地级市面临权责匹配的困境。调查发现,72 .5%的地级市财政局长、46.4%的县财政局长认为权责匹配情况弱化。通过对其他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原因如下:
 
  第一,地级市的财力弱化。31.4%的地级市财政局长、37.2%的县财政局长认为地级市的财力在弱化。其原因在于,虽然H省在设定的改革原则中提出要“维持现行利益分配格局,保证各级财政现行体制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既得财力不受影响”,但是,地级市并没有享受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量”分成。
 
  第二,省政府的支持力度减弱。科级干部由于主观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限制,难以对“省政府的支持力度”做客观描述,而41.1%的处级干部认为省政府的支持力度减弱,这对于地级市有效开展工作和履行自身职责来说具有不利影响。
 
  第三,地级市对县级的控制力减弱。处级和科级认同“对县(区)的控制力减弱”的比例分别为90.2%和70.7%。其原因在于,地级市不再具备县级财务的集中权和转移支付的分配权,加上其自身财力也在弱化,无法对县形成有效的财政约束或激励。
 
  三、定位困境
 
  调查发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县(县级市)和地级市面临定位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认识不明确。剔除掉小概率事件,对于县(县级市)的定位,处级和科级的最高选择比例和最低选择比例间的差距只有11.8%和13.0%;对于地级市的定位,处级和科级的最高选择比例和最低选择比例间的差距是21.6%和32.6%,但是其他的选项选择比例比较接近。以上说明,无论县(县级市)还是地级市,政府干部对其的定位认识是不明确的。
  第二,定位认识不统一。关于“县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一定位,在有效样本中,有80.4%的处级干部和67.5%的科级干部认同,在县(县级市)的定位中,这是处级干部与科级干部认识差异最大的定位描述;关于“地级市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者”这一定位,有56.9%的处级干部和34.1%的科级干部认同,在地级市的定位中,这是处级干部与科级干部认识差异最大的定位描述;同时,关于其他定位描述,处级干部和科级干部的认识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在关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的限制因素”的多选题中,有37位处级干部和69位科级干部认同政府职能定位是限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的因素之一,分别占各自有效样本的72.5%和56.1%。可见,领导干部对政府职能定位的认识影响省直管县的实施效果,从侧面验证了目前面临的定位困境。
 
  四、合作困境
 
  根据问卷统计的结果,98%的市、县财政局长认为实行省直管县后基层财政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在增加。市、县财政局长都在访谈中提到,一方面,市县财政依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财政干部希望为本地争取到较多的转移支付金额。另一方面,转移支付的类型和规模不够合理,大部分是专项转移支付,限制了使用的对象,同时需要基层政府提供相关配套,市县政府的财政压力很大。这种依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造成了县与县、县与市之间为争夺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而进行激烈竞争。在问卷调查中,有69.9%的科级干部认为“县域之间的竞争加剧”,在同类选项中科级干部选择比例是最高的,处级干部中也有47.1%认同这一问题;同时,有62.7%的处级干部认为“市县经济协作弱化”,在同类选项中处级干部选择比例是最高的,科级干部中也有50.4%认同这一问题。由此可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之后,地级市和直管县之间关系转变,出现的争项目、争资金等情况已经造成市县之间,的合作困境,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五、监督困境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直管县(市)面临监督力度加强与监督效果不力的矛盾困境。一方面,在对“省对县(市)财政的监管力度”的调查中,大部分科级干部和部分处级干部认为监督力度加强。43.1%的地级市财政局长、73.2%的县财政局长认为省对县(市)财政的监管力度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多重检查和重复检查,直管县(市)要承担来自中央、省、市、同级部门的多重检查,但具体监督的结果难以在不同监督体系间流通共享。随着县(市)项目增加、资金额度加大,监督检查的频率增加,检查时间跨度大,不仅导致县(市)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疲于接待检查,而且导致县级财政承担的监督检查成本逐年上升。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