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初冬的一个下午,我第一次到周公庙,目的是祭祀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农官始祖后稷。一番参观瞻仰后,了解到他是周人的始祖,于是对周族、周朝、周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不由自主地被周公所吸引。后来多次拜谒周公庙,每一次伫立在周公像前,伫立在甘棠树下,伫立在凤凰山巅,都会对话周公,谛听教诲,汲取力量,获得智慧。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周公、走近周公。
一访周公庙,走近“吐哺握发”的周公
几年前我被派往西安,担任中储粮西安分公司总经理,负责陕宁两省区中央储备粮管理事务。陕西是最具历史厚重感的一方热土,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大革命博物馆和天然历史博物馆,每一方人文、每一寸土地都会给人以不尽的精神滋养,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自然成了我锤炼党性、修身养性、接引地气的一堂功课。我们的粮食购销调存工作得到了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不约而同地介绍了关中八百里秦川以及农耕文化对历代王朝的厚植供养。受此鼓舞,我决定参拜后稷,从事粮食工作的人祭拜粮神农祖,从周朝农业文明中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于是,我邀几位朋友和同事一起游览了周公庙。
虽是冬季,但阳光温暖,和风轻吹,我感觉到神圣而静谧的气氛。跟着导游,第一次到了粮农始祖的宗祠,祭拜神圣的农神弃(后稷);我第一次进入姜嫄殿并被远古神奇的生养传说激动得心驰神往;我在赏甘棠、抚古碑、吟《诗经》、拜三公的过程中,为周族周人的勤廉事迹感怀不已。那一天时间虽然短暂,但周公“吐哺握发”、勤勉宽厚的形象从远古走来,在我眼前一下子变得十分鲜活。我被深深触动、深深感染。访周归来,一些问题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只要提到兴盛的王朝就说是“周秦汉唐”,起始的是“西周”而不是夏商?周王朝的基业如何能够兴盛长达800年,超过了以后所有的王朝?孔子晚生周公500年,为何一生尊崇周公孜孜以求克己复礼?
原来读过多少有关周公的书,都不如我今天走进这里。当我跨进大门、走在那条长长的引道上,就有种回家了的感觉,感觉很熟悉,很亲切,有着说不出的喜悦,让人笑意盈盈。神游远古,在穿越之中感知,接受教诲与开化,唤起内心无比的欢喜、诚意和觉悟。那天的学习和游览,于我现实的工作和实践补充了另一个维度和时空的厚重养分,多了一份纵深的考量。回到门口,我买了几本有关周文化、周公和周公庙的书,迫不及待地展读,当我读到杨慧敏先生一段访谈文字时,瞬间被他的真情和自豪打动了,他的话引发我对周公的好奇,又一扇智慧之门为我打开。
二访周公庙,走近制礼作乐的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公旦这个名字从此进入了我的阅读、我的视线,周公的智慧照亮了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旦”字,是“日”与“一”的联合,它表意的是“日出东方地平线”。“旦”字从古至今,无论怎么演变,它永远有太阳、有大地、有海洋。
钱穆先生曾言:“中国之有孔子,其影响大且深,夫人而知之。然孔子之学术思想,决非无因而致者。”孔子之于周公,既梦寐不忘,其间岂无精神脉络相通之点!学术文采,照耀百世。诸子竞出,不可胜数。是岂突然而起者!其必有渊源于数百年前矣。傅斯年先生说,殷商之际大变化,在人道主义之黎明。徐复观先生也说,周初是中国历史的黎明期。李学勤先生称周公为宗周礼乐奠基人、孔子儒学先行者。陈启云先生认为,“周公”是一个谜、一个神话式的“传奇”。文史专家们断言,中华民族富有人文主义的精神文化传统肇始于西周。他们不约而同用了“黎明”“先行”“奠基”“传奇”“肇始”“照耀”,不正暗合了“旦”的本意、“旦”的精神?“旦”预示着旭日东升、曙光初照,它是温暖、它是发源,它带给世界光明,它带给人类希望。周公旦,跃起在中华文明的地平线上,他究竟带给中华民族怎样的光芒?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左传》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周公助文王,辅武王,摄成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身披流言,仍然忍辱负重、忠心耿耿,为继续先祖之大业、为周之江山长治久安而制礼作乐。他对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继承、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保存在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成为我国第一套系统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且第一次注入“德”的元素,自此,奠定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以礼制规范,以经乐调和,“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开创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先河,成为孔子所敬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经典。周公旦的礼乐文明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第一缕曙光。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大地总是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日出,寄寓着民族复兴的宏大理想。500年后的孔子对周朝礼乐制度的欣赏与留恋溢于言表,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担负起时代使命,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
三访周公庙,走近思想治国的周公
去年5月退休回到北京,心里常念周公,常常怀想周公庙的风、云、树、山,阳光,空气,甚至那种气息,遥想穿越3000年会不会遇上周公?我利用一切休息时间,读钱穆的《周公》、杨宽的《西周史》、吕庙军的《周公研究》以及《中国大历史》《诗经与岐山》《元圣周公全传》《奠基者》,有的读了一遍又读一遍。对于博大精深的周文化而言,我像一个来到大海边的玩童,面向大海,心驰神往,恨不得一下子投身大海,到海的那头,到海的深处,看个究竟。12月25日,我怀揣朝圣之心,从北京又一次来到岐山,来到周公庙,我想要做一个深度的寻访。于是,我托朋友请到了慕名已久的杨慧敏先生,那天,我很荣幸地在杨先生的陪同下,一路走一路聊,这一次亲耳聆听他讲述周公、周人、周公庙,讲这里发生的故事,还有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我与杨先生探讨周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次,我好像走近了思想治国的周公。
礼乐思想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周公所制的礼乐文化上至王位承袭、下到乡饮酒礼,具体化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柔性的礼乐思想,长此以往将会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坚守信奉的道德准则,成为日常生活风尚。而“乐”成为礼制推行的有效载体,通过优美的韵律、文雅的辞藻教化人心、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地使人“承听”和顺。周公以规范日常生活定秩序的礼乐制度看似为文化教导,实则蕴含着极大的政治智慧,成为治国理政的王道。
忧患思想引领王朝基业长青。周公从夏殷废兴之鉴、先人及古人的史迹、周族先王之鉴、周文王之鉴、前人之鉴中,对敬畏、勤政、务农、无逸、警戒、重人、秉德明恤、用康保民、明德恤祀、天不可信、惟命不于常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总结。他从反面看到了夏商废弃祭祀、任人不当、抛弃百姓、违背天命造成覆亡的教训,告诫召公说:“呜呼!君肆其监于兹!”要召公和周王朝常以此为鉴,不可因为面前的胜利而忘掉昔日取得胜利的不易。这样的史鉴意识立足现实、关照未来,是深沉的忧患思想。这种忧患思想既是一种逆境、险境中的美德,也是一种在安宁、和平环境中对现实理性的思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周公的忧患思想对今天的人们、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跃进仍具有深远的价值。
时代需要伟大人物贡献伟大思想。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西周特殊的时代,伟大人物辈出。周公、召公、武王,一代周人应运而生,成为积极进取、坚强有为的新生活泼力量,他们能够根据历史、现实的借鉴和分析,以思想治国、理论治国,制定出各种适宜的稳妥政策和方针,来指导和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困境,开启了周朝800年基业。“周公时代”,上承文武之道,下启孔孟之道,形成一脉相承的儒学道统,最终塑造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品格。当今的新时代,是创造伟大人物的时代,也是需要伟大人物对时代贡献伟大思想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时代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为冲破迷雾提供思想的正能量。
周公时代思想治国的文明成果历经千年仍然绽放出智慧的光芒,每次走进周公庙都会热泪盈眶,我有很多话要对周公言讲。我的心在那里,我还想再访周公,想跟着激情澎湃的杨先生一起吟唱:岐山,诗经的家乡!岐山,中华文明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