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拯的人生感悟,说出了为人之道、为官之要,离不开一个“直”。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王杰,就是一位传奇直臣。
学霸遇贤师
王杰自幼好学,书法出众。乾隆九年(1744),王杰二十岁时,在县考、府考中均名列第一。当时同州知府赵筠为王杰题词“旷代文雄”。之后,王杰就读关中书院,师从名儒孙景烈,不仅学业精进,而且品行益高,敦本尚实。
王杰家贫,不得已采取半工半读方式继续学业,受聘于陕甘总督尹继善,成为其幕上之宾。王杰人品端重,才华出众,尹继善离任时又将他推荐给了陕西巡抚陈宏谋。“乾隆年间,论疆吏之贤者,尹继善与陈宏谋其最也”。尤其是陈宏谋,不仅是廉吏代表,又是理学名臣,王杰跟随左右,“生平行己居官,获益多在此”。
在幕府之中,王杰忙好白天的工作,夜深人静时读书不倦,甚至通宵达旦,不改书生意气。王杰终生不忘孙景烈、陈宏谋两位先生教诲,养浩然正气,修齐治平。
乾隆二十六年(1761),37岁的王杰拔得头筹,被乾隆帝钦点状元,成为清朝陕西第一位、也是唯一 一位状元。据说,当时有人不服,当面考试王杰,出上联,“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东鲁”,王杰当即出口应对,“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对方口服心服。
以直为本
乾隆二十七年(1762),王杰状元及第的第二年,就被钦命为湖南副考官,这可以说是王杰仕途的起点。他出行前,母亲吴太夫人训话,“汝去年尚作举人,今皇上命汝为考官,汝勉之矣”。王杰在湖南,“阅卷勤慎,搜剔不倦”,不负所望。
以直为本,勤廉当先,王杰先后四次担任乡试主考,三次担任会试考官,四次出任学政,历任吏、礼、兵、刑、工五部侍郎,迁左都御史,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无论是哪个岗位,王杰无不尽忠职守,勇于担当。
古往今来,成为帝师,是文臣的莫大荣幸。但是教育皇子如何恰到好处,老师们无不如履薄冰。王杰被乾隆帝选为皇子永琰(嘉庆帝)的老师,秉直不改,老成端谨,教育皇子一丝不苟。
有一次,永琰由于读书不用功,被王杰责罚下跪,恰巧被乾隆帝看到。乾隆帝心中不悦,让永琰站起来,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这明显是在提醒王杰,教学过程中不要忘了君臣大礼。但是,王杰坚持原则、毫不退让,针锋相对地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此语一出,乾隆帝震动,为之叹服,令永琰重新跪下,诚心接受王杰教导。永琰登基成为嘉庆帝后,对于王杰十分倚重,可见对于王杰的教导也是由衷敬服。
好手不要钱
乾隆朝后期,政风渐疲,王杰始终以直立身,即使在权臣和珅的面前,也不让分毫。“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和珅做得不对,别人不敢说,王杰敢说,别人不敢争,王杰敢争,和珅对于王杰却无可奈何。一是王杰为官清正,于公于私无懈可击;二是乾隆帝深知王杰为人,和珅无从构陷。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十分头痛,想暗中拉拢。王杰对此十分警惕,“每议政毕,默然独坐”,和珅搭不上话茬。
和珅毕竟是和珅,还是找到了机会。一日,大家都在朝房等候陛见,王杰还是独坐一旁。和珅走向王杰,拉起手,十分亲切地搭讪:“何柔荑乃尔!”和大人如此放下身段,夸赞王大人手长得好看,这套近乎的手段也简直是极致了。但是王大人不为所动,正色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一句大白话、大实话,态度鲜明,以示绝不同流合污,怼出了水平,也怼出了境界,怼得和大人哑口无言,怏怏而去。和大人可能也不会料到,将来东窗事发,王大人会成为他的主审官。
清风作伴好还乡
清代民间戏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身为帝师、两朝重臣的王大人,日常起居是什么样的呢?史称,王杰的住所只不过是一个两进的院落,没有花园,是自己出钱所盖,市价750两纹银,只不过是一般士大夫的宅邸。平时,王大人非公不赴宴,家中只食粗茶淡饭。王大人对于公益事业却很大方,曾经给家乡县学捐款500两纹银,资助家乡学生学习考试。
王杰曾经多次担任乡试主考,做过多地的学政,都是炙手可热的“肥差”。当时,接受门生孝敬“天经地义”,是“明规则”。王杰特立独行,绝不接受任何钱财礼物,洁身自好,也从不以手中职权为家人牟利。王杰告诫子孙,“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喧耀于人”。他的四个儿子无一人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仕途,更无一人捐班买官。
嘉庆八年(1803),79岁的王杰告老还乡,为官四十载,所带之物唯有书籍数十箱,嘉庆帝盛赞其“直道一身立庙堂,清风两袖返韩城”。
直道为谋,为国为民。清风作伴,从容归乡。回首一身,无悔无憾。人生之幸,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