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解“发展慢难题”,走跨越发展之路
发展慢是邢台面临的第一大难题。该市坚持把改革作为“第一推动力”,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厚植增长优势。一是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新活力”。坚持“放”字当头,在全省率先出台行政许可目录管理办法,编制证照事项清单,推出首张证照清单,向县市区“点菜”式下放383项行政权力,453项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市级审批局实现45个部门331项审批事项集中化转,51枚印章变1枚,市县行政审批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央视网《习近平“关键一招”开创深改崭新局面》中,邢台市审批局被作为典型改革案例予以重点报道,市审批局法治化建设做法入选全国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典型案例,内丘县行政审批局荣获“全国优秀政务服务单位”(全国仅3家)。坚持“管”字为要,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点,全面推行“二十五证合一”,出台《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试点工作方案》,电子营业执照发放范围由新设立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坚持“服”字为本,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双随机、一公开”,智能化、精细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强力推进项目和招商引资机制建设,培植“新亮点”。创造性地探索了“1234”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机制(“1”是成立由市委书记牵总、市长任组长的市引进重大招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2”是坚持其他工作再忙也不能影响招商引资上项目、其他工作再好也不能替代招商引资上项目的“两个不能”鲜明导向;“3”是用好三个激励办法,即每季度举办一次各县市区、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擂台赛”,每年两次项目观摩压茬进行,成立由市长挂帅的市级服务纳税百强企业办公室;“4”是在市发改、商务、工信、科技部门成立4个市级招商部引领招商工作)。特别是对全市纳税百强企业进行公开排名、社会公示,并把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写进邢台年鉴。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2017)”,邢台政商关系健康指数在全国285个城市中位居第9名。2017年全市共签约项目369个,总投资2707亿元;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8.7亿元,超年计划14%;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93.3亿元,增长16.4%。三是强力优化开发区运行机制,搭建“新平台”。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专件,邢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成为邢台市新的发展中心和增长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模式,改“点对点”招商为“面对面”合作,形成了“威县·顺义产业园”“沙河·房山产业园”“邢台·通州产业园”“广宗·良乡产业园”“巨鹿·昌平产业园”等5个与首都合作共建园区,开辟了招商引资新路径。四是强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供给“新要素”。破解人才制约,制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专件,一批知名高校、创新团队、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项目落户邢台。破解土地制约,通过“多规合一”改革盘活用地81.29平方公里。制定《关于大片区开发改造的意见》,桥东区、桥西区谋划建立的大片区项目面积已超千亩。破解资金制约,出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信贷投放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企业直接融资达到146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绩效预算管理全覆盖;创新PPP合作模式,成功申报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试点城市,储备PPP项目78个,总额达721.4亿元。2017年全市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二、破解“结构调整难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针对邢台历史欠账多、转型任务重实际,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一是把去产能作为调结构的“牛鼻子”。以去产能为抓手,出台《关于处置僵尸企业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专件,对23家僵尸企业逐一“对症下药”。压减炼钢产能72万吨、煤炭482万吨、焦炭60万吨、玻璃260万重量箱、小火电7台9万千瓦,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二是把企业改制改革作为调结构的“重头戏”。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及14个配套文件,将2020年前市属国企改革任务细化为97项,设置4个国企改革试点,组建邢台信息产业集团,在全省国企改革督察中邢台“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协议签订率位居全省第一。制定《邢台市解决市属企业改制改革和退市进园遗留问题行动方案》,本着对历史和群众负责的态度,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59家企业改制改革和17家退市进园企业遗留问题进行集中攻坚。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调结构的“催化剂”。出台《邢台市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2017-2020)》等文件,实施百家转型升级企业示范工程、百项技改工程,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73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35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体系,着力发展以现代中药、老年养护为主的生命健康产业,以“大智移云”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
三、破解“环境治理难题”,走绿色发展之路
践行生态发展的理念和坚定浴火重生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是建机制,明导向。制定“1+1+19”一揽子专件,构建了系统完整、权责明确、协调联动的制度体系。全市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新体制正式运行,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环保机构垂管的设区市。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建立“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联席会议制度,十天一调度雷打不动。实施最严的空气环境质量奖惩办法,建立生态补偿金制度,对每月排名倒一的县市区扣缴500万元。二是出重拳,抓倒逼。出台《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十项措施》等系列政策,通过环评、能评、达标治理等手段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实施收费目录清单管理,落实普惠性减税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实行限批、禁批,对小型造纸等“十小”企业进行取缔,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加大市区及周边中钢邢机、邢台钢铁、旭阳焦化、建滔焦化等大型企业搬迁力度,逐步扭转“重化围城”局面。三是下狠手,强减排。全面开展煤改气(电)和取缔燃煤小锅炉、整治“散乱污”企业(群)、主城区及周边排放大户转型升级、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四大攻坚战,在全省率先实现“五个百分之百”(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拆除、“散乱污”企业整治、“煤改气”收费、主管网覆盖和城区湿扫率先实现100%)。全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现场会在该市召开,PM2.5平均浓度下降8.2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3.2%,改善率居全省前列。
四、破解“管理体制难题”,走管理创新之路
针对历史形成的管理体制系列难题,坚持用改革办法理顺关系、提高效能。一是着眼“精减高效”,强力推进市直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列入改革范围的56个市级机关全部完成内设机构改革任务,内设机构由510个精简至404个,精简比例20.78%;人员编制由2914名精简至2473名,精简比例15.13%。二是着眼“理顺关系”,强力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邢东新区,为从根本上破解邢东新区核心区因行政区划分割带来的政策性矛盾制约,将原来由市开发区托管的2个乡镇(办事处)、35个村(居)移交桥东区托管。大曹庄管理区,根据其面积和经济总量小、管理职能弱、发展受制约实际,以及历史上隶属宁晋县事实,实施了一体化管理改革,将大曹庄社会管理职能移交宁晋县,解决了交叉管理、多头管理问题,实现了两地融合和加快发展。七里河新区,鉴于其功能不健全且规划交叉,撤销七里河管委会,整体移交市城管综合执法局,为将该区建设成为全市生态建设引领区奠定了基础。三是着眼“提升效能”,强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管体制改革,邢台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改革试点方案被住建部转发推广。根据2017年国家大事多、维稳任务重、时间跨度长特点,市委、市政府提出“双线作战法”(即各级党委书记、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主抓信访稳定,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常务副职、主管招商副职主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五、破解“民生改善难题”,走以人为本之路
坚持民生指向,加快推进民生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红利。一是坚定不移地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围绕黑龙港流域和太行山区两大扶贫重点,探索形成了“资金入股”“农户贷”“资产收益”“土地流转”“培训就业”等产业扶贫新模式,构建了具有邢台特色的精准扶贫新机制,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在该市召开。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298.4万亩,占耕地面积3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试点村数、完成任务数、登记注册数均居全省第一;供销社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以内丘县“新农协”为代表的五大改革模式;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24个全国重点镇建设和558个省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展开,全省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现场会在该市召开。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体两翼”新媒体矩阵(以“邢台发布”为龙头、“政务新媒体”和“民间自媒体”为两翼)得到省领导肯定。实施“文化产业项目突破年”活动,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签约项目11.7亿元。大力推进市属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将22所市属中小学、幼儿园管理权下放“两区”。出台《邢台市主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7-2019年)》,拟投资53.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31所。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实行“社保卡就诊一卡通”,率先实现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巨鹿县养老服务新模式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巨鹿县获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科教文卫领域与京津合作项目505个,总投资3200多亿元。成功创建第一届河北省文明城市,取得河北省第三届园博会举办权。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市县两级建设高标准的群众工作中心,在全市开展两次“信访百日攻坚”行动,彻底扭转了进京“非访”、进京集体访和赴省集体访三项全省倒数第一的落后局面,“三访”量退出全省后七位。以平安邢台、法治邢台建设为统领,用改革的办法化解矛盾,打掉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痞霸毒瘤等69个,破获相关案件30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88人。在全省率先建立律师服务信息化平台系统,沙河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六、破解“政治生态难题”,走从严治党之路
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党建纪检体制改革。党建改革方面。制定《县市区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工作办法》,推进干部考察由“印证式”向“体验式”转变。创新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标准化、制度化、智慧化),探索开通“1+4智慧党建”平台,大力推行“2+4+6”主题党日模式(市委组织部6月、12月谋划党员活动日主题;各县市区委、市直单位设计每季度第一个月活动主题;各基层党组织自行设计其他6个月份活动主题),形成了党建工作新格局。制定《坚持“五个精准”建强农村“三支队伍”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日益加强,南和县“支部+合作社”等一批党建模式带动了大批农民致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方面。创新推出“扎捆滚动”“砸核桃留仁儿”执纪监督新模式,实施“县市区委统筹巡察”,《人民日报》予以刊发。在全国率先探索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工作分离机制,探索开展“两谈一会”活动(提醒谈话、组织约谈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全市推广了巨鹿县党员负面言论清单做法。
七、破解“改革推进难题”,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坚持把改革落实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抓,系统集成地推进改革。一是坚持以上率下抓引领。出台《关于强化改革主体责任促进改革工作落实的实施意见》《关于市级领导干部带头强化担当改进作风的若干意见》等制度性文件,从市委常委、副市长做起,亲力亲为抓改革,层层传递改革压力。市委主要领导带头用改革办法推动工作,亲自领衔重点改革,亲自调度推动全市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化解,列入台帐的200项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大力度推进“一区三边”违法整治,市本级拆迁面积603万㎡、超过全市前五年的总和,拆迁量位居全省第一;推进殡葬体制改革,市殡仪馆迁建工程进展顺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大沙河治理,在财政不花一分钱情况下实现政府纯收益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8亿元用于大沙河综合治理。二是坚持科学谋划抓部署。全年谋划重点改革任务132项,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77项(国家级33项,省级44项),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14次,绘制了邢台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市委改革办文件批示达428次,其中市委主要领导批示218次。三是坚持精准发力抓推动。坚持围绕“五点”抓改革,努力以“点”的突破带动“面”上提升。“五点”即抓要点,把年度改革要点作为工作主线;抓重点,围绕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的重大任务、阶段性重点推进改革;抓难点,聚焦发展“堵点”和群众办事“痛点”谋划改革;抓试点,通过试点小切口做好改革大文章,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意见》,将11项成熟改革经验在全市集中复制推广;抓亮点,引导各级各单位每年都要有创造一两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创新典型。一年来,对照省考核办法,全市共形成改革特色亮点166项。四是坚持典型示范抓引领。坚持“龙头舞起来、龙身动起来、龙尾摆起来”,积极用典型引路的办法推动工作。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威县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威县速度”和“威县样板”,成为全市、全省、全国的改革先锋。同时,在各个领域培育和推出一批改革典型,使“一枝独秀”变为“满园花开”。五是坚持规范高效抓机制。把机制建设作为改革深化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健全《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事项提交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创新推出“督考合一”机制,探索形成“5158”改革督察模式(即构建“五位一体”大督察格局、“一把手”带动、聚力“五点”、健全“八项督制”),《中国改革网》予以刊发。2017年,市委改革办共印发重点改革督察通报65期,向市直单位下达《邢台市重点改革事项督办卡》64份,向市领导发改革督察提示函4份。六是坚持营造氛围抓宣传。2017年,省委改革办上报中央改革办信息中,邢台改革信息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中国改革网》栏目集中刊发了该市16篇领导干部“亲力亲为抓改革”署名文章。在《邢台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设“全面深化改革新气象”栏目,连续报道该市改革先进典型和改革成效。建立改革群众联络员制度,形成400多人的市县改革联络员队伍。在全市广泛开展“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干部群众热情参与。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