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领导、完善机制,改革推进措施加速集成
衡水市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实现跨越提升的根本动力,坚定改革方向,把握改革规律,保持改革定力,压实改革主体责任,完善改革推进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第一时间贯彻落实省委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有力推动了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截至目前,该市共召开改革小组会议31次,会议次数位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一)夯实改革主体责任。针对改革推进过程中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事项不清晰、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参照省做法,在全省率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强化主体责任促进改革工作落实的实施意见》,从以上率下、以岗定责、奖惩并重三个层面,以主体责任为主线,以具体工作为支撑,明确了十项具体工作抓手,要求各级各部门将改革任务落实到各个责任主体。为切实将责任压实压死,在全面落实省有关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提出了许多新方法、新举措,包括开展改革擂台赛,要求各县市区每年至少有一条改革经验提交市委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在全市范围推广;坚持奖惩并重,在正向激励上,探索设立改革专项基金,鼓励创新、表扬先进,在负向激励上,对考核后两名的县市区、后三名的市直部门,严格问责、督促整改,责令其在市委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作自查整改发言。
(二)分类推进重点改革。着眼于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工作进展不一、效果不够均衡等问题,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精准督导,有力推动了各项改革措施系统集成、放大效应、加快落地。对“三区同建”、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综合行政执法等探索出试点经验的十方面改革,实施扩面增效工程;对于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十方面改革,实施系统集成工程;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需要啃硬骨头的十方面改革,实施重点攻坚工程。通过牢牢抓住扩面增效、系统集成、重点攻坚三大类30项重点工程,以点带面、活跃全局,进一步增强了该市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了梯次接续、层层推进的良好改革态势。
(三)创新改革活动载体。着眼于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创新改革载体形式,开展了重点改革任务攻坚、特色改革试验区、“1+1”改革创新、“微改革微创新”等专项活动,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形成合力。“重点改革任务攻坚”,即每年筛选一批重点改革任务,组织各级各部门集中力量实施攻坚,以重点工作突破活跃带动全局;“特色改革示范区”,即各县市区在市委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改革示范区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基层改革积极性,提高改革精准度;“1+1”改革创新,即市直各部门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结合自身业务实际,选准改革工作着力点,一年至少打造一个改革亮点;“微改革微创新”,即主动向群众问需问计,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推进微改革、微创新,2017年首批筛选确定的智慧停车、创新公交费支付体系等15项群众最关注的便民措施,已经付诸实施。
二、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各领域改革成效显著
该市坚持把承接落实好省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作为改革的首要抓手和基础工作,着力提升改革工作质量,扩大改革受益面,提高改革总体效能,各领域改革工作扎实推进。2017年,该市共承接落实省改革考核任务89项(含71项改革任务和18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部按时高标准完成,并取得了多项改革成果。据初步统计,目前该市有25项改革任务处于全省第一次档次,其中11项位居全省第一。
(一)围绕构建“放管服”全链条体制机制抓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一是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及时衔接落实上级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017年共累计取消16项;进一步完善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清单体系横向扩容、纵向延伸,对现有清单再次进行了规范完善,推动开发区和乡镇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形成了“19张综合清单+2张专项清单”的清单管理体系。二是系统推进“两局三中心”建设。在率先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局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印发了《关于规范提升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的意见》,着力打造全国行政审批局建设新标杆。同时,进一步抓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中介服务管理中心建设,与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形成了“两局三中心”的工作格局。三是大力整合检验检测机构。制定出台《衡水市关于整市推进县级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的意见》,统一检验检测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事项,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整合优化部门检验检测职能,建立权责清晰的监管责任体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四是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率先推行工商企业登记“一照通”运行模式,启用全国第一张“一照通”营业执照;大力推进“互联网+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互补的政务服务新模式,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二)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抓改革,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产能,对传统特色产业,坚持“一业一策”制定转型升级路线图,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5018家;大力培育经济新动能,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冶等80余家战略投资者进行了深入对接;大力降低企业成本,大用户直购电模式直接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3150万元。二是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推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条,打响“走遍千山万水、投资首选衡水”品牌;积极融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石济客专通车运营,衡水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大广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邯港高速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三是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该市13家省级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人事薪酬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平台建设等四项重点改革,全部落实;高新区以“三个优化(招商引资竞争化、部门职能综合化、岗位职责清单化)、三个打破(打破身份障碍、打破年龄局限、打破区域界限)和三个突出(突出招商导向、突出目标量化、突出日常覆盖)”为核心内容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做法,在全省推广。四是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走访企业860家,向765家放款166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县级联社改制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加大企业上市融资奖励力度, 2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13家企业在石交所挂牌。五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完善PPP项目库,38个项目通过财政部审核发布至外网,总投资283.95亿元;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向89家企业发放“周转贷”17.22亿元。六是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互联网+制造业”省级重点项目12个,衡水高新区、衡职创业基地两个“双创”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基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蓝火计划”衡水基地高校工作站扩展至21个。七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水资源税改革圆满通过财政部验收,该市被评为全省先进;持续推进国地税深度合作,联合出台26项创新举措,得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袁桐利批示肯定。
(三)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抓改革,农村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统筹推进“三区同建”。大力推进农村社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新型社区县域全覆盖。目前,该市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三区同建”示范点67个,完成投资45.7亿,建筑面积278万平米,拆迁6607亩。二是系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房屋所有权证等“六证”同发,颁发全省首张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启动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试点,有序开展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办证,县级农村产权流动交易市场实现全覆盖。三是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行动,引导工商资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增注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四是大力培育农村新业态。积极探索农业特色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出台《衡水市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的实施意见》,统筹发展文化产业、休闲农业和全域旅游,衡水湖景区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该市全年农村网络交易额达到30亿。
(四)围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抓改革,城乡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持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工作的实施意见》,冀州区、枣强县、景县等试点率先探路;创新公共基础建设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火车站广场改造、文化艺术中心等竣工投用,植物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快速推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主城区WIFI全覆盖工程在全省率先通过验收。二是加快推进产城教融合发展。着力提升13个省级开发区及冀枣新材料等特色园区建设水平,5个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高中和职业教育逐步向县城或产业园区集中,各县市全部规划了教育园区。三是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市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市县两级挂牌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明确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主体资格和机构建设规范化标准,实现市县乡三级相对集中执法,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权责统一的行政执法体制。
(五)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抓改革,群众改革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一是精准推进扶贫脱贫。制定了《衡水市产业扶贫扩面增效工程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民生兜底扶贫措施,开展社保政策兜底、医疗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行动,实现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该市阜城县设立健康扶贫专项基金,着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被省政府推荐申报为全国健康扶贫示范县;持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位居全省第一。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该市故城县、武强县医联体正式签约挂牌,36所二级医院对口支援114所乡镇卫生院,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正式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实现在省内外开通异地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三是深化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进一步扩大市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
(六)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抓改革,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一是积极推进环保垂直改革。各县市区环保分局、环境监控中心及环境执法大队全部挂牌工作,在全国率先建成集检测、预警、指挥、执法于一体的智慧环保管理平台,有效增强了环保执法能力。2017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31件,是2016年处理案件的8.3倍,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了强大震慑。二是健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制度体系。制定“1+27”政策体系,出台了秋冬季“1+4”大气攻坚行动方案,稳妥推进能源替代,入选2017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主城区全域“双代”清零;全面实施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度,严格落实对排名末位的县市区进行通报并扣缴生态补偿金,去年该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三是深化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了重点监控企业在线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工作。加强重点湖泊流域整治,制定了《衡水湖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衡水湖蓄水量达到20年最高水平。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全省推广。全面推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确定了市级“一湖十河”名录。四是深化提升“一人一亩林”工程。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化“一人一亩林”成果,完善市场化造林机制,推进环衡水湖绿化、林业园区、绿美廊道、村庄绿化建设,全年完成造林34万亩。五是探索推进第三方治理新模式。在该市高新区推行第三方治理运营试点,由第三方公司负责整体统筹规划,实施了污水处理“一厂一管”工程项目,环境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该市高新区第三方治理新模式,已成功入选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第一批案例。
(七)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抓改革,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制定了衡水市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该市阜城县古城镇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二是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市县两级法检部门圆满完成法官、检察官入额管理以及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转岗定岗工作,法院、检察院系统78%的司法人员资源配置到一线,人均办案数量增长54.6%以上,建立起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新机制。三是创新便民利民改革新举措。推行“一站式”交通事故处理模式,成立了市级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综合服务中心,得到了省委政法委充分肯定;推进车驾管服务延伸,方便群众就近办理业务。完善出入境服务大厅“一网办”举措,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四是深化信访工作机制创新。加强群众工作中心机制建设,该市建立健全联合接访调处、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包案督访等七项工作机制。努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信访难题,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历史遗留问题等重点疑难案件开展了集中攻坚。
(八)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抓改革,政治生态进一步改善。一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市直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起草了《衡水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二是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衡水市基层党建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年)》,实施万名骨干培训、万堂党课送基层、万名党员现身说法、万件实事惠群众“四个一万”行动,深化拓展“两个第一”红色资源效应,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资源品牌和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先后宣传报道。三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模式,深化拓展“1+10”党员联系户制度,打通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关爱帮扶机制,实施老党员关爱工程,引导全体党员“学先辈、正信念、当先锋”,经验做法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梁田庚批示肯定。四是深化“双权双责”监控机制建设。制定了《关于深化“双权双责”监控机制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双权”精准监督倒逼“双责”充分履职。该市枣强县先试先行制定主体责任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办法,被确定为全省县纪委纪检体制改革试点县。五是启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出台衡水市深化国家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试点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做好监委组建和人员转隶筹备工作,推动机构整合、人员整合和工作流程磨合,着力构建党统一领导、权威高效的国家反腐败机构。
三、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改革特色经验不断涌现
该市充分发挥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作用,积极开拓创新,勇于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大批特色改革经验。截至目前,该市共创造特色改革经验72条,其中5项获得中央和国家部委领导肯定性批示,有14项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有12项获得国家部委发文推广表彰或在全国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有40项获得省直部门发文推广表彰或在全省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有20余项被国家级媒体报道推广。
(一)“一照通”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省第一。为解决工商企业事项办理中存在的各类证照数量过多、准入不准营、简政放权措施协同配套不够等问题,衡水市于7月18日发出全省第一张“一照通”营业执照。实施“一照通”后,通过一次提交、内部流转、并联审批,变多个证为一个证,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对于被整合的证照,企业无需再办理,只需办理“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即可,减少企业往返各部门奔波之苦,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全省推广。衡水高新区积极对接引进中科院所属多家院所,联手共建衡水科技谷。目前,该市已建成4个中试平台、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院士工作站,1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正式签约,12个科研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全区先后获得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7个国家级称号(授牌),入列河北省十大重点战略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该模式获得许勤省长的充分肯定,要求在全省推广。
(三)景县实施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得到省领导肯定。为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整治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慢、浮”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景县在该市率先实施了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对不胜任的现职干部“回炉淬火”,进行再教育、再锻炼、再考核、再使用。截至目前,该县对在扶贫工作中不重视、情况掌握不清楚的13名包村干部,在乡镇重项工作拉练测评中排名靠后的3名乡镇领导干部和2名因其他情形需被召回的共计18名干部实行召回管理。这一做法得到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梁田庚的高度肯定,并批示在全省推广。
(四)武强县“医共体”试点走在全省前列。该市武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以“让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以群众“好看病、少花钱、看好病”为落脚点,在“紧密”二字上做文章,创建了以“八统一(机构名称统一、人员调配统一、劳务绩效统一、药品供应统一、财务统一、宣传统一、信息化统一、医疗质量统一)、五中心(检验、病理、消毒、影像、心电)”为框架的业务合作机制,以及包含“双向转诊、医师驻点执业、合作共建、医师会诊、托管服务、远程会诊”六种情形的利益分配机制,该县乡镇卫生院就医人数较改革前增长10%以上,群众县外转诊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五)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现全覆盖。在推进市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该市主动申请选取阜城县及古城镇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向县乡级延伸试点,积极探索县乡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新路径。市级层面,依托已组建运行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整合相近和相关执法职能。县级层面,将相关行政执法职能和机构划转至县级综合行政执法局;暂不具备划转条件的执法事项,实行行业或部门内相对集中。乡镇(街道)层面,该市118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通过以上改革,实现了市县乡三级综合行政执法全覆盖。
(六)枣强县大营镇经济发达试点镇获多项殊荣。该市枣强县大营镇作为经济发达镇,其在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城镇化率、社会管理等方面已经相当于中等县城的体量。而在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缺乏与之匹配的经济社会管理权与执行权。针对以上问题,该县探索形成了以“权限下放+政策激励、平台搭建+制度提升、统筹职能+扁平管理、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为重点的经济发达镇体制改革模式,先后获得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等多项殊荣。
(七)阜城县被列为全省健康扶贫示范县。该市阜城县把健康扶贫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以改革创新的手段直击当前贫困群众医疗需求中最紧要、最普遍、最攸关的问题,做足“绣花”功夫,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目录外补偿和专项基金五重保障体系,有效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突出问题,切实织好贫困群众的医疗保障网。该做法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和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7年3月份,该县被列为河北省健康扶贫示范县,并被省卫计委申报为国家级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
(八)武邑县“云上武邑”全省领先。该市武邑县突出把发展“大智移云”产业作为加快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政务云、民生云、三农云、物流云、工业云“五朵云”,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整合互动发展。该县坚持把电子商务作为发展“大智移云”产业的引导工程,与京东集团合作的扶贫“跑步鸡”项目,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推广的8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并推荐到国务院扶贫办,先后两次在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中亮相。全县电商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8000万元,到2017年预计突破30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
(九)饶阳县在全省率先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该市饶阳县坚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探索,持续用力,建立了“松绑型、绿荫型、合作社型、房东型、土地流转型、众筹型、服务型、旅游型、党建型、新能源型”等10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目前,该县已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实现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131个,10万元以上的村68个,全县197个行政村集体收入总额达到2200多万元,112个村实现集体收入翻番。该县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经验做法先后两次在全省基层党建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
总体来看,该市的改革举措已经或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2017年,该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多数指标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加速赶超态势,新旧动能转变顺畅接续,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2018年,衡水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综合配套改革)三个目标,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思想再解放,聚焦重点再突破,聚焦群众获得感再增强,聚焦试点再创新,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为开创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劲动力!
(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