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发稿时间:2018-01-15 12:57:34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部署,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总要求?如何让农村的产业更兴旺、环境更优美、治理更有效?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的落实

  张晓山认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如果我们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就会发现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张晓山具体分析指出,“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产业发展,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乡村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强调治理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张晓山说,要创新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思路和政策,粮食安全的基点放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着力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确保粮食生产潜能,确保急用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此外要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乡村振兴战略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是一种质的提升。

  张晓山认为,“生态宜居”四个字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2013年到2016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张晓山指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但首先要更新观念,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次要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创新。

  张晓山认为,生态宜居的乡村需要城乡资源和要素的良性互动。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必须引进先进生产要素。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提出,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民不仅可能分享到土地资本化后产生的净收益,而且城乡的良性互动也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力保障。”张晓山说。

  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中国的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农民群众,他们繁衍生息在什么样的治理体系中,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

  张晓山认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要在法治的框架内创新自治制度,要大力发育多元化的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组织,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几十户人家往往具有相近的血缘地缘关系,他们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关系比较密切,管理半径较小,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监督较易操作。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有可能成为未来农村基层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自治组织形式。”张晓山说。

  此外,要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任何制度都可能存在缺陷和漏洞,要防止乡村基层一些人或群体在制度变迁中利用制度的漏洞谋一己私利或寻求部门利益,就必须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张晓山说。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实践探索中提出,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自治是目标。”张晓山认为,抓德治这个基础,要把党建摆在首位,抓住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