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战略问题是根本问题

发稿时间:2017-12-27 15:06:42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丁国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战略方略的谋划运用。领导干部学习重温毛泽东战略思想,对于增强战略思维、提高战略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张文木的《重温毛泽东战略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对于毛泽东在国家统一、军队建设、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国际战略和策略、抗日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战略思想进行了生动论述。

  战略是对全局和未来的考量和谋划。习近平总书记说:“战略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讲的,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战略思维是一种全局思维、前瞻思维、科学思维。战略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事业的成败。战略不仅决定制胜的方法而且树立夺取胜利的信心。1939年,毛泽东在杨家岭会见援华医疗队时说:“我们吃的是小米,拿的是步枪,却满怀信心地要战胜日本强大的武装。”正是因为始终站在战略制高点上,我们党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局势面前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勇气。

  深谋远虑才能运筹帷幄,远见卓识才能把握未来。战略布局是一种魄力,也是一门艺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毛泽东的战略不仅棋高一招、超人一筹,而且灵活机动、不落俗套。他曾经比喻,与日本人作战好比下围棋,作战就是“吃子”,建立根据地就是“做眼”。眼做多了就搞活了。卓越的战略家具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智慧,能够超越平庸思路和错误意见,而大多数人只能在原地打圈圈。

  战略既是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对各种力量和资源的综合调度和运用,也是在更高视野、更大范围上对问题和发展趋势的观察和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居窑洞之侧,观天下之变,显示出强大的战略预见力。1939年1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历史证明,这一判断是准确的。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战略思维既是对未来的科学预测,也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张文木说:“毛泽东是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的人。”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在同从海外归来的李宗仁交谈时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战略说到底是一种比智慧、比定力的政治较量。古田会议报告就强调“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打仗而打仗”。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是从党的政治和大局出发作出的安排和选择,所以就有了一种超越军事斗争的力量。聂荣臻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红军打仗,打的就是政治。”张文木认为,毛泽东将军事有机地融入政治。克服机械性,富于灵活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做决策、做工作,是毛泽东的基本工作方法。通过发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来作出攻击敌人薄弱环节的战略,是毛泽东的政治智慧所在。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即使在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张文木认为,毛泽东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的成果建立在工农联盟之上,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战略不是空想,而是基于对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是作出正确战略的基础。作出正确战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毛泽东指出,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的长篇发言,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李德错误军事路线的症结所在,说他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还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一画,限定时间打,当然打不好。不考虑现实条件,一味拍脑袋决策,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毛泽东的克敌制胜的军事智慧里面蕴含着知己知彼、把握全局、预见未来的战略思维。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既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富有战略远见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战略思想对于夺取革命胜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大作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