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拱极城何时改名为宛平城

发稿时间:2017-12-19 15:38:58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高世良

  卢沟桥东头有一座大家非常熟悉的古城:宛平城。北京历史上曾有宛平县,有些人误以为它就是当年宛平县的县城,这种说法不全对。其实,这座古城在成为宛平城之前的数百年间,有着自己的名字:拱极城。听名字,就知道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到了民国后,因为特殊的历史,这里才成为宛平县公署的驻地,并得名宛平城。

  宛平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当时称拱极城。它是为应付农民运动和清军的进攻而建,是捍卫北京的桥头堡。永定河围绕北京西部和南部流淌,卢沟桥是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当时是永定河上惟一的桥梁,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因此,卢沟桥及拱极城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城东西两门与桥面为一直线,桥城相连,俨若雄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81年8月在宛平城西门洞地下发掘出一枚钟形银牌。银牌铭文为“敕令”(即皇帝下达的命令):“钦差分守真、保、涿、易、龙、固等处地方,详查台垣、火具、清军募练兼山西开采事物、督理拱极城工,御马监太监武俊。崇祯拾叁年叁月上吉日立。”这是崇祯皇帝任命武俊官职的腰牌,证明拱极城为武俊所建。铭文提到的“真、保、涿、易、龙、固”等地名,即真定(今正定)、保定、涿州、易州、龙门卫(指今河北省赤城县龙关镇地区,唐代称龙门县,明代置龙门卫)、固安。

  拱极城当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建,为屯兵之用,因而它的形制与普通县城有区别:拱极城规模较小,有“斗城”之名,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5公顷。城墙基础铺六层条石,上面砌砖,内部填实黄土和碎石,顶上再铺面砖三层。城体紧凑而严密,防护性极强。一般县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而拱极城只有东西两个门,并设有瓮城和城楼。拱极城东门曰“顺治”,西门曰“威严”。城墙顶上四周外侧有矮墙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眼,垛口上还有一层盖板。这样既可以掩体,又可以拒敌,敌强时可以拒守,敌弱时亦可出击。

  该城没有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拱极城在明清两代皆为驻兵之所。清朝在这里曾设参将官衔,衙门的位置在城内正中路北,参将是仅次于总兵、副总兵的职务,平时统辖本部军士1500人左右,并能调动外地驻军。当地有首歌谣:“小小屯兵拱极城,城门三百三十钉,城上三百三十个垛口,城内三百三十个兵。”

  那它是什么时候得名宛平城的呢?这里就要说说宛平县的历史。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府改为顺天府,辖宛平和大兴两县。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大兴和宛平为依郭京县(国都所辖之县)。清代,宛平和大兴仍为依郭京县,隶属顺天府。当时,北京以前门大街中轴线为界,东面为大兴县,相当于现在的东城区,县衙在交道口附近的大兴胡同内。西面为宛平县,相当于现在的西城区,县衙在地安门西面东官房。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南京政府决定将北京改为北平,原属各县并入河北省。北京城内的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边的拱极城内,从这时起,宛平县离开了北京城,拱极城始称宛平城。1930年,城东的大兴县署迁到北京城南的黄村,从此大兴就成了北京的一个郊区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宛平县政府迁至长辛店镇。1952年7月宛平县制撤销,辖区划归北京市。如今,宛平城现属丰台区管辖。

  宛平城地区现有卢沟桥、岱王庙、兴隆寺、龙王庙、石景山厅水志(水尺)、宛平县署等10多处古迹。

  岱王庙位于卢沟桥西端路北,是明代建筑,现存二层戏楼和一座券门,该庙存有古槐三棵:门口一棵用铁栏杆围着;券门里两棵在杂乱拥挤的小平房空隙中生长。兴隆寺位于城内大街路北,今卢沟桥交通支队驻地,现只存东配殿。大王庙位于卢沟桥南7公里的北天堂村,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近年进行了重修。此庙现存“北上二号漫口合龙碑”、乾隆钦赐赦免郎世宁碑、冯玉祥修堤碑、张作霖修路碑等。石景山水志位于宛平城西门往北1.5公里处,这里保存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尺。水尺是观测河流水位的标尺。史载,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卢沟桥北设立水志观测水位,对永定河流量进行测量。后来,水志只见于史籍,不见实物。1973年,在卢沟桥一带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石景山厅”,刻字处正是当时监视水情的“水志”部位。1984年在此地继续施工时发现,该水尺以大块条石砌成,有水志24级,现上露14级,其余10级为河床淤积。■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