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弘扬工业文化建设制造强国

发稿时间:2017-12-14 16:05:06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王新哲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工业文化是继原始文化、农业文化之后的文化形态,它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

  建设制造强国,不仅需要产品、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更需要耐心和意志,需要文化的支撑。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文化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建设制造强国,不仅需要产品、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更需要耐心和意志,需要文化的支撑。

  工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是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工业文化是文化的子集,既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反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广义的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的文化,具有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特征。狭义的工业文化指工业与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它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润滑剂和灵魂,其特征是与工业生产活动紧密联系。

  工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了显著的生产力属性,并与工业发展呈现出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第一,工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成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二,工业社会制度形态、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产方式、人文精神等工业文化要素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第三,人类在创造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并逐步构建起整个社会的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中国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中国特色的精神宝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文化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一些行业或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工业精神深入人心。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推动和支撑下,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6年我国制造业的产值超过美国、日本、德国三国之和。

  工业文化助推制造强国建设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进入了需要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

  工业文化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工业精神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世界上最优秀的制造业,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背后都有着一丝不苟的工业精神的支撑。没有工业精神支撑的工业化,终究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我国工业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也要归功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工业精神,像铁人王进喜、“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等。

  工业文化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先进价值观。工业文化所蕴含的先进价值观对制造强国建设具有先导作用。很多制造强国都注重培育并推动“倡导工匠精神、崇尚创新创造”等有助于工业发展的理念,进而加速工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使其在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我国长期积淀的农耕文化,对我国工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必须通过树立和传播适用于制造强国建设的先进价值观,引领我国工业文化的发展。

  工业文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目前,单纯以满足人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的创造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新产品必须要更多满足消费者情感、情绪、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需求,而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蕴含的文化元素与消费者文化认同的匹配度。并且,消费者精神需求的产生和文化认同可以通过在产品中增加相应的文化元素进行引导。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多是低端廉价产品,主要原因是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够高,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难以激发产品的研发创新。工业文化的培育和传播,将促进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喜欢上中国文化,使用蕴含中国文化的产品,从而激发中国产品的创造热情,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我国工业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立工业文化发展体系。工业文化体系是工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工业文化建设融入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吸收传统优秀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工业文化先进经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弘扬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工业精神是工业文化的思想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了许多勇于创新探索的现代企业家和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要大力培育和宣传新时代的中国工业精神,重点是弘扬工匠精神、践行创新精神、倡导诚信精神和培育企业家精神等,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工业文化产业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支持建设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群。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区域和大师工作室。建立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加快推进工业博物馆体系建设。发展工业旅游,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工业文化新业态。

  融入质量品牌建设。质量是工业文化的外在体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加快形成以质量品牌为标识的竞争新优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层次和对物质的需求已发生很大变化,对制造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加强工业文化建设,丰富产品内涵、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中国品牌,体现产品的人文关怀。

  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国家工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工业文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反映。要着力塑造我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新形象,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制造的美誉度。企业强则国家强,要引导工业企业学习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经验,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文化驱动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创新宣传方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传播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展示大国工业新形象。■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