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罗隐的千古之“问”

发稿时间:2017-12-07 14:23:22
来源:宣讲家网作者:于永军

  今天的选人用人诚然断不会再现“孙供奉”“王烧饼”“饽饽状元”之类的奇观,但由于主体人的境界、胸襟、水平、阅历、喜好等差异和从政环境存在局限,在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尤其是一些“小国之君”那儿依然还会人为地搞出这样或那样的“遇”,以至出现某种现代版的“一笑君王便着绯”。

  偶翻晚唐绝句,诗人罗隐的一首《感弄猴人赐朱绂》,让我思绪如钢花四溅。此公原名罗横,抛却美好的家乡烟月,十几年十余次赶考,但十举进士而不第,愤而改名罗隐。与之形成讽刺的,是唐昭宗的一个随驾技艺人——耍猴的,为了取悦皇上,把一只猴子训练到可以跟朝站班的地步,昭宗一高兴,封之为“孙(狲)供奉”,五品官的绯红袍穿上了。于是,罗隐诗云: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寒窗苦读十二三年,竟然不如一个耍猴儿的。严肃的荒唐,怨愤的嬉笑,辛酸的闹剧,不平的藐视。“何如学取孙供奉”?无疑是罗隐留给今人的一个千年之“问”。

  其实,以罗隐的学识与聪明,不可能不知道,“一笑君王便着绯”者,孙供奉不是第一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人。汉文帝时的邓通,不过是宫廷中一个会划船的仆役,就因为模样长得与刘恒皇帝梦中助他登天之人相似,且邓与登天的“登”音形皆近,立马儿被皇帝留在身边伺候,不久便平步青云,被封为上大夫。王莽时卖烧饼的王盛更是有趣儿,早上出门卖烧饼还因生意不好犯愁呢,晚上却因名字与王莽新朝“金匮天书”上的辅佐大臣相同,一下子被拽进宫中变成了王莽新朝的前将军,爵封“崇新公”。其情景,就像现代版的央视砸金蛋――飞来的横福。

  罗隐身后也有不少类似的奇葩:明洪武十八年,会试后的前三名依次是黄子澄、陈子宁、花纶,焉知,放榜时,状元却变成了丁显。原来,殿试时,朱元璋发了话:“我夜间做了一梦,神仙告诉我,本年的新科状元姓丁。”主考大臣连忙翻阅试卷,找了许久,终于找到一个叫“丁显”的人,但此人名次靠后。朱元璋得到报告,高兴地说:“此人姓丁名显,自然应‘显’,状元就该他做。”于是,丁显便雄居鳌头。清康熙三十六年,例行科举考试时,考生李蟠是个彪形大汉,饭量惊人。入场考试时,他怀揣着三十六个饽饽。应试的进士都在傍晚前按时交卷出场,惟有李蟠独留殿前,临场护军多次催他交卷,李蟠含泪求情:“毕生之业,在此一朝,幸勿相促,以成鄙人功名。”直到四更天才交卷,三十六个饽饽也吃得精光。主考官当个笑话奏报了康熙,康熙帝认为李蟠是一个“苦心之士”,当即决定钦点为状元,李蟠因此被世人称为“饽饽状元”。翻一翻古书典籍,学问高深的朋友保准还可再举出一些。如事子反的窃簪之臣,事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客,会踢蹴踘的高俅,会斗蛐蛐的贾似道,等等。这些人物,从本质上看都应与罗隐笔下的“孙供奉”归于一类。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人交了“狗屎运”呢?东汉学者王充的《论衡》说得很明白:“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这个“遇”,就是君王的赏识。遇上了君王赏识,虽“抱洿行”,也能“尊于桀之朝”;不被君王赏识,即使你“持有洁节”,却也会“卑于尧之廷”。能带兵打仗的伍员和卖国求荣的帛喜,俱事吴王夫差,帛喜受到重用,伍子胥却被诛死,主要原因取决于夫差的好恶;伊尹和箕子都是有名的人才,伊尹当了宰相,箕子则成了奴隶,原因是伊尹遇到了成汤,而箕子遇到了商纣。所谓“机遇弄人”,在封建家天下、皇权专制的情势下,说到底乃是君主的选择弄人。“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论衡》)这个“遇”看起来,有时候“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但从根本上讲,与君王的才干、境界、好恶相关,至少是一个折射。

  乾坤已非昨日。今天的选人用人诚然断不会再现“孙供奉”“王烧饼”“饽饽状元”之类的奇观,但由于主体人的境界、胸襟、水平、阅历、喜好等差异和从政环境存在局限,在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尤其是一些“小国之君”那儿依然还会人为地搞出这样或那样的“遇”,以至出现某种现代版的“一笑君王便着绯”。颇具代表性的,如在群众中一度流传过的那个用人调侃:“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表明,失去了对民主、法治的尊崇,一些冠以“人民公仆”称呼的现代领导所制造的“遇”,与封建专制滋生的“遇”并没有质的差别。故而,罗隐一千多年前留下的“问”,于今天仍有着现实警示性。

  防止“一笑君王便着绯”的用人现象再现,需要把控的环节很多,最关键的不外乎三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确保“位必使当其德,禄必使当其功,官必使当其能”为一条,它规范着选人用人的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拉小山头、不搞小圈子、小团体,广开进贤之路又为一条,它决定着选人用人的视野;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在选人过程中讲纪律、执公正,重群众公论、重规定程序,还可为一条,它规制着选人用人的作风,亦即过去常说的“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这三条坚持和落实了,就会有效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以形成清风正气的政治生态;就会营造起“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或许,这正是罗隐的千年之“问”所期望的。■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