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进入换挡升级阶段,老工业基地往往都会遭遇转型难、发展慢、压力大的阵痛,山东淄博也不例外。前些年淄博“散乱污”企业比较多,环境污染严重。每次出差到淄博,常常是办完事连夜返回,为的就是少吸几口污浊空气。可喜的是,这几年来,淄博大刀阔斧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痛下决心整治环境污染,清洁空气和蔚蓝天空又回来了。老百姓说,前后变化犹如“脱胎换骨”。
创新出活力,改革添动力。淄博的变化,“改革”二字道尽原委。在供给侧方面,淄博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分类施策化解过剩产能,帮助陶瓷、炼化、医药等多个行业摆脱“虚胖”。在创新驱动方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绿动力提升”开出发展药方,为当地经济转型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通路。基层的智慧和创造是无限的,很多好的改革经验,常常来自基层,改变“上热下冷”的局面,有助于改革落地生根。淄博市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改革,包括“绿动力提升工程”在内的多项自主创新改革经验,已经上升为国家和省级试点。
改革攻坚,啃的是硬骨头,碰的是硬茬子,越是向下延伸越可能存在“动力减弱”问题。在有些人看来,全面深化改革,上有中央顶层设计,基层主要是区县落实推进,地市一级似乎没有多少施展空间。淄博的改革实践却告诉我们,由于各区县发展不平衡,地市一级更不能缺位,更需要发挥地市一级在改革落实中的作用,切实担起贯彻引领、督查推进的责任。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一月一宣传,一月一会诊,淄博围绕“六个一”抓好改革督查,打通“最后一公里”,避免了改革举措拥堵在路上、改革红利截留在途中。
就在几个月前,淄博出台了《淄博市全面深化改革运行规则》,为落实改革定规立制。在淄博,不仅能看到令人鼓舞的改革景象,更形成了一套推动改革落实的有效机制,形成了工业精准转调“1+N”行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30多项可圈可点可复制的改革模式。刑责治污的“淄博经验”,已经被相关法律修订和司法解释所采纳;跨区域边界联合治理污染的“周村模式”,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认可。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说,这样的改革成绩殊为难得。
一座城市的改变,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触最深。如今,淄博“苍穹又现满天星”,蓝天白云已成为城市新生态,朋友圈里为环境治理和发展转型的点赞连绵不断。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淄博的蓝天繁星天数有120多天,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在山东省名列前茅。从更高层面来看,改革方案的含金量连通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聚焦百姓呼声,推出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硬招实招,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心得”。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要求的,“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就一定能让改革落地扎根,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
(作者为本报山东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