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苗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发稿时间:2017-10-19 13:38:22
来源:人民论坛网作者:苗圩

  核心提示:建设制造强国,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要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完善政策措施,不断营造制造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制造兴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是党中央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十分艰巨。《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未来五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央对制造业战略定位的新认识,体现了中央重视实体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力的坚定决心。

  第一,建设制造强国,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调整,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部署、主动应对,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第二,建设制造强国,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实现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但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抓住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以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保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推动国家竞争力整体提升。

  第三,建设制造强国,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防安全的基础所在。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十三五”时期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

  《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要求。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为基点,不断发展新动力、培育新优势,构建产业新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第一,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建议》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是适应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继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要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第二,着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工业基础包括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基础四个方面,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要加强应用牵引、平台支撑、重点突破,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要推动企业协同创新,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提高重点行业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三,加强制造业质量品牌能力建设。《建议》提出,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全面提升。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涵。要针对重点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等的推广应用,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改进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提升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塑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

  第四,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是培育新产业新动力的重要方向。《建议》前瞻部署了“十三五”时期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提出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及重大工程。要引导集聚社会各类资源,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实现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明显提升,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基本实现自主研制及产业应用,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五,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议》指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要加快制造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线支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要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第三方物流等第三方服务,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建设制造强国需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完善政策措施,不断营造制造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国家战略,需要整合动员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资源,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又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要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宏观调控,抑制股市、房地产等领域的投机泡沫,引导资本向制造业汇聚,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做优做强。要推动产业政策由倾斜型向功能型转变,重点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做好公共服务。要创新和改进政策支持方式,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等模式,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和技术改造,更好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实现淘汰落后产能法治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第二,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既要针对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布局和系统谋划,梯次推进,分步实施。“十三五”时期的重点是,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增强优势领域竞争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时,要瞄准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发展目标,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抓创新,努力占据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力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第三,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既要全国一盘棋,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又要整合资源,明确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共性领域和重点行业率先突破。要明确创新发展方向和区域发展重点,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差异化和梯次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工业等战略性领域及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人才发展、服务性制造等方面,加快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实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制造业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坚持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制造业是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焦点,建设制造强国既要坚持开放合作,又要坚持自力更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更好地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经验,倒逼国内改革创新。要把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要继续扩大开放,提高利用外资和国际合作水平,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