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让好习惯“不刻意而自然”

发稿时间:2017-10-13 13:15:51
来源:人民网

  有教育家说过,所谓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习惯。有的单位在队伍中抓“好习惯”的培养,并作为实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重要抓手,受到广泛认同与好评。抓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好习惯,既是务实之举,也堪称治本之策。

  积久成性、司空见惯,是谓习惯。好的习惯,助人加速成长成才;坏的习惯,则可能使人误入歧途。曾有一段时间,“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等四处流布,一些党员干部随波逐流,对此见怪不怪,甚至深谙其道。这几年中央狠抓正风肃纪,多数人已经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但因“习惯成自然”,少数人在做人做事、为官用权时,依然挣不脱以前的惯常套路,结果误人误己。

  比方说,知道应当局部服从全局,但遇事还是爱打地方、部门、眼前的小算盘;知道抓工作要务实扎实,但许多时候还是在空喊口号空表态,楼梯踩得响、人总下不来;知道讲话要力求短、实、新,但一开口还是大话连篇、套话成串;知道“圈子文化”害人不浅,但还是热衷搞拉拉扯扯那一套;知道客套应酬毫无必要,但还是喜欢隔三差五宴请吃喝,身边有人跑前忙后、吹号抬轿。现实中,一些人顶风违纪,很大程度上是受不良习惯所害。

  从知道到做到、从觉悟到习惯,路途并不平坦。叶圣陶说,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起而行之,“知”才会转化为习惯,进而生成能力。今天,不少同志对党的思想理论、规定要求等,也只停留在“知”的层面,与形成习惯相距甚远。较之过去,的确违纪现象少了、风气清新多了,但一些人恐怕也只是在强大“外力”作用之下,暂时刹住了惯性。有的改变背后,可说是“勉强为之”,而非“自然而为”。

  培养好习惯并非易事。用新的好习惯替掉旧的坏习惯,如同脱胎换骨,但也别无他法,只能按照“抓常、抓细、抓长”的“方子”老实抓药治病。好习惯的培养,往往需要经历从“刻意而不自然”到“刻意而自然”再到“不刻意而自然”的过程。以钉钉子精神咬紧不放、一抓到底,才能逐步形成好习惯、涵养新风气。好习惯也不会自动定型。培养好习惯,个体必须充满内在“定力”,组织上也应给予必要“压力”。如果存有“鸵鸟心态”、当“好好先生”,让规章制度“嘴上讲讲”“纸上写写”“墙上挂挂”,“探头”“利剑”“戒尺”形同摆设,问责的“拳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对“老毛病”搞温良恭俭让……那么,坏习惯永远也改不掉,好习惯始终也出不来。

  “柔情法官”陈燕萍扎根基层14年,审理了3000余起案件,结果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记者问她“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她回答:我没有感到在“坚持”啊!“坚持”那多累呀?我觉得很习惯、很自然。让“好习惯”成为自然,一个人才会真正感受到坦荡与自在。■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