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高校传统文化必修课的核心是修身做人

发稿时间:2017-09-26 14:59:50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韩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强大,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民族复兴的核心是文化的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待重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在不同层面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复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特别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各学科教育,无疑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供了重要抓手。

  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是意见对于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明确要求。其实,大多数高校在很多年前就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类的人文素质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定的局限。

  比较显著的问题一是当前我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种知识化的教育,二是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泛化的倾向,没有集中到经典教育上来。在笔者看来,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经典教育为主体,立足于经典,把修身做人当成不可动摇的核心。

  回首历史,我们的先辈中出现过无数的古圣先贤,他们都从小熟读经典,长大后化为自觉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人格,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也证明了经典历久弥新的力量。但令人遗憾的是,百多年来的经典教育的断裂,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按照现代西化的学科划分,分解成条条块块,如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这样的论述尽管条目清晰,但并不能反映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学生难以见中国文化的一体大全,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甚至造成对中国文化的肢解,形成碎片化认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笔者建议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或者必修课,应以原汁原味的经典教材为主,其他文化知识为辅来安排课程体系。

  通过以经典为基础,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借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身心素质,学会做人做事,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扎实的人生实践中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君子人格,进而希贤希圣、学为圣贤。这应该是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或者必修课的宗旨目标,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上述目标宗旨,落实上述根本任务,本着便利易读起见,可以从诸子著述中选取材料,呈现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在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熏陶中,实现修身做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