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内需成为“主力担当”很给力

发稿时间:2017-09-18 15:21:40
来源: 经济日报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6.1%,其中,消费和投资分别贡献63.4%和32.7%。消费和投资的稳步增长,尤其是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制造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以及百姓生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意味着我国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进入新阶段 消费有了新亮点

  “中国的消费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说,当前我国消费增长有三方面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商品消费领域,实现‘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的转变。二是从商品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的快速转变。三是新型消费方式和新兴消费领域发展层出不穷”。

  今年以来,我国有关消费的数据也印证着王微的观点。

  比如,商品消费提质升级。随着品质消费深入人心,品牌、绿色、智能商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据商务部数据,上半年重点零售企业一级能耗空调、一级能耗冰箱、智能电视销量同比增速分别高于空调、冰箱和电视类整体增速29.9个、15.4个和20.7个百分点。

  又如,服务消费快速发展。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和人数分别为2.17万亿元和25.3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8%和13.5%,今年暑期旅游市场延续了较快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次分别为271.8亿元和7.8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5%和7.8%。

  同时,网络消费快速增长。今年前8月,全国网上零售额42511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2.9%。这些新动能的成长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实体经济复苏回暖、共享消费迅猛发展、移动支付备受追捧等,也是今年以来我国消费的亮点。

  消除障碍 消费仍有大潜能

  随着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李正波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要消除制约扩大消费和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李正波认为,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放宽准入,吸引社会投资,补上消费品和服务供给的短板。尤其是加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向民间投资开放的力度,带动服务业发展,改善服务消费供给不足的现状。

  二是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进人口城镇化为抓手,不断缩小流动人口户籍待遇差距,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建立完善配套的社会救济制度,提升经济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等消费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

  三是合理运用相关税收政策,包括消费税、环境税、燃油税、碳税等,以税收杠杆引导研发资源和消费资源向消费新增长领域聚集。

  王微表示,促进和扩大消费,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增供给、补短板、促开放、优环境等来进行,“比如,要发展中高端消费品的制造业,用更高的质量和标准来促进消费品制造业等各种消费行业的发展”。此外,需进一步加大进口力度,通过进口倒逼国内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发挥引领 消费促进产业升级

  促进消费,激发内需对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认为,扩大消费对于我国下一阶段引领产业升级、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经济运行轨迹看,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我国前两次消费升级分别对轻工、纺织、家电、通信、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拉动力。当前的第三次消费升级正驱动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其次,消费是投资的前提,只有围绕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有效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此外,随着居民消费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结构也将实现由第三产业主导,并实现内部进一步细化分工。

  “新消费将发挥基础性引领作用。”李正波表示,消费升级的方向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催生相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增加新投资新供给,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李正波同时强调,在激发内需方面,合理有效投资也将发挥关键作用,“合理有效投资不仅是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更是决定未来供给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中长期经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