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积极推进区域文化融合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稿时间:2017-08-18 13:55:41
来源:人民网作者:济南市文化融合发展课题组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努力“走在前列”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新成就,为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现开辟“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山东”专栏,围绕改革发展重大实践经验,约请我省各地区部门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深度理性思考,形成系列理论文章,本刊陆续予以刊发。

  推进区域文化融合发展,对于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济南市对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共识日趋强烈,文化融合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也要进一步开阔视野、理清思路,推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全力助推“四个中心”建设。

  一、当前济南市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

  济南市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具备一定基础,主要表现在:

  1、融合发展共识日趋强烈。根据对现代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商贸企业、旅游企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的200多名企业家和60多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问卷和座谈走访调查,约70%的被调查者认为,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变革、产品业态创新和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的重要举措,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约65%的企业家认为,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丰富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相关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增强相关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约54%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一些产品和业态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产品自身的设计理念不新颖,质量水平不高,特别是缺乏文化创意作为内在支撑;许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认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必须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好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加大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文化包装、策划和设计,这方面是济南的一个短板,应该也必须尽快弥补。一些企业家认为,加快推进“济南制造”向“济南创造”转化,关键在于切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和企业家的设计意识、文化意识、创新意识,大力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2、融合发展领域呈现多元化。随着济南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呈现多元化趋势,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正在不断壮大。特别是文化与旅游、商贸、服务、会展、体育等产业加快融合,打造了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等集文化传承、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娱乐、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主题旅游项目。利用传统工业遗产老厂房、老仓库等,打造了西街工坊等现代文化产业园区。深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广场文化,形成了一批集商贸服务、餐饮消费、体育健身、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商贸区。同时,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文化与工业的融合逐步拓展,以中国重汽集团、机床二厂等企业为代表,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工业设计、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以文化创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与农业的融合正在得以积极推广,新理念、新创意向传统农业转移注入,突出农业观光旅游创意,形成了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

  3、融合发展水平向中高端迈进。根据对各类企业的调研显示,济南市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正逐步摆脱表面化、浅层次,逐步向深度融合融入、塑造新兴业态的中高端水平迈进。以创意设计服务为例,全市共有设计企业2600多家,涵盖工业设计、装饰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广告设计等各领域,各企业都更加注重设计能力建设,呈现出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迈进的良好发展趋势,形成了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旅游设计院等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优秀企业。城乡规划、城市建筑、园林绿化等更加注重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人文丰富内涵,形成了泉城特色风貌区、济南商埠风貌区以及英雄山文化市场、芙蓉街、曲水亭、百花洲、泉乐坊、红尚坊、宽厚里等一批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街区,建设了省会大剧院、省博物馆、省美术馆、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市群众艺术馆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

  4、融合发展特色品牌带动效应日益彰显。随着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产业特征凸显的特色品牌正在集聚,并在推进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引领作用。中国非遗博览园永久落户济南市,凭借独具特色的泉水资源和泉文化,济南市全力打造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济南泉水节、泉城泉水休闲汇、趵突泉迎春灯会、千佛山庙会等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了旅游、文化、美食等多元化专题休闲旅游产品,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大幅提升。济南齐鲁文化创意基地、泉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集聚效应正在不断放大,各类园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着力发展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项目,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换。浪潮集团始终坚持把文化创意牢牢植根于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全过程,实现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品制造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本土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型IT企业之一。

  二、当前济南市文化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研判分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我们也充分认识到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是对文化融合发展的认识不足。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促进文化与旅游、商务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能有效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更加关注产品的文化价值。这要求必须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使文化符号价值、文化创意嵌于相关产业的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高端价值链环节,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调查发现,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互动性认识不到位,对文化创意在相关产业及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营销中的引擎作用、助推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如何实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不够明确和清晰,致使一些部门和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足,文化融合发展的视野不宽、办法不多。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强。实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很重要的在于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驱动力作用,特别要突出发挥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驱动作用。很多人对科技创新对于推动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化融合发展仅仅停留在喊口号贴标签,满足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产品浅层次结合、简单相加,不善于运用新兴技术手段,把文化创意理念转变成创意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不善于把新兴科技力量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推动企业生产模式、营销模式的转变,影响了企业规模的壮大、综合实力的提升,也制约了文化融合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是良性发展模式尚未形成。总体上济南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水平不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还有较大差距。创意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衔接不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互补优势,更没有形成互相衔接的完整产业链,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产品,缺乏对文化融合发展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有效探索。

  四是人才匮乏现象比较普遍。文化融合发展就像“互联网+”一样,属于智力密集型,关键靠人才。济南市许多行业和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既懂专业、懂管理、懂经营,又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企业家、经营者和设计人才。同时受工作条件、发展环境和薪酬等制约,许多企业存在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的问题。另外,济南市拥有人才智力密集的天然优势,但许多单位和企业对这一优势认识不足,缺乏招才引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靠体制内原有人员凭原有经验干事,不善于走出去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不愿整合资源和借用“外脑”开拓事业。

  五是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国务院2014年2月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创新动力、强化人才培养、加大财税支持、加强金融服务等八条政策性措施,文化融合发展领域跨度大,涉及宣传、文化、发改、经信、规划、建设、商务、科技、农业、体育、旅游、园林等多个部门,尚未形成沟通协调、齐抓共促的整体合力。另外,培育文化消费需求,必须加强全民文化艺术教育,推动转变消费观念,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三、加快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泉城文化优势,加快推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全力助推“四个中心”建设。

  1、组织实施“文化+工业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水平。充分发挥文化元素在工业发展中的内容支撑作用,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丰富提升工业形象。一是积极发展文创产业。加快山东文化创意设计园、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国际广告产业园等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发展广告服务业、文化软件开发业、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业、专业设计服务业和工艺美术品设计开发等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开发济南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珠宝首饰等工艺产品和文化传播产品,包装一批工业和农业产品。大力推进各类消费日用品的设计和生产创新,研发生产一批集使用价值、审美价值、收藏价值为一体的日用消费品。二是全面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要求,积极扶持骨干设计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设计中心和设计企业。加强工程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设计应用研究,推动“济南制造”向“济南设计”、“济南创造”、“济南标准”转变,积极争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设计之都”。三是加大工业遗产开发力度。对企业旧厂房、旧仓储、办公楼等现有工业、商业遗产进行摸底排查并全面建档,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及建筑价值的代表性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名录。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强整体规划,通过旧工厂改造、现有企业内部改建等途径,将原有建筑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工业发展博物馆,促进工业历史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2、组织实施“文化+旅游”,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利用济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资源、业态、营销等方面深度融合,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一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济南山、泉、湖、河、城独特文化资源,以天下第一泉景区等为重点,实施景区提升工程,以丰富文化展示、文艺表演、文化体验、文化交流为重点,打造一批泉城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活动多样、设施配套便利、产业链条完整、更加亲民惠客的文化旅游品牌。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加快华山等旅游综合区建设。办好济南泉水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提高节庆文化活动层次水平。二是加强特色乡村(街)社区建设。提升明府城、老商埠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休闲、文化传承、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等功能。每个县(市)区围绕延续城市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打造至少一个特色文化镇(街)村(社区);围绕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和文化名人的作用,打造至少一个文化特色品牌。三是充分发挥百家博物馆作用。大力宣传推介各类已建博物馆的主题宗旨、丰富内容和个性特征,制定百家博物馆地图和旅游线路,吸引埠外游客和广大市民参观游览,增强对泉城济南的认知认同。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各级各单位、各类资本投资新建博物馆,规划建设济南市博物馆新馆、泉水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济南文化旅游新亮点。

  3、组织实施“文化+商贸会展”,促进业态融合创新。以创意设计引领传统商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推动商贸服务向中高端迈进。一是大力推广文化+商贸经销模式。以各类商贸综合体为重点,推动传统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向满足消费者购物休闲、交流互动、艺术展示、欣赏体验于一体的新型业态转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文化消费的刺激促进作用。二是增强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挖掘中华“老字号”企业的传统文化内涵,鼓励申报原产地标记,引导利用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增强“老字号”品牌的文化传承力、影响力。传承发展鲁菜文化,规划建设美食一条街和特色食坊。三是推动会展业繁荣发展。加快西部会展中心建设,提升济南国际会展中心、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园博园会展中心功能,健全完善会展业硬件设施体系。提高展会创意设计水平和文化表现力,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办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展会,提高山东文博会等办会水平,新引进一批国家级特别是国际性会展,积极打造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自主会展品牌,努力争创中国十大会展名城。

  4、组织实施“文化+现代农业”,推动文化休闲农业发展。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科技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一是打造特色农业园区。制定全市特色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加快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二是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以文化为内涵,以拓展特色农业消费为重点,策划开展采摘节等文化休闲旅游活动,办好各类特色节庆活动,精心培育农业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健全地理标志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和商标的保护,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支持农业企业申报和推介特色环保产品和原产地标记,鼓励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5、组织实施“文化+教育培训”,促进教育产业健康发展。以文化产业和教育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积极培育开放式、社会化教育生产和服务新业态,努力培育新的教育消费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培训产业。适应中老年人健康养生、青年人就业再就业和留学深造、在校学生和学前儿童追求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传统文化、养生膳食、职业培训、艺术教育、外语教育等各类社会培训。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教育培训业,加强对各类社会办教育的监管,注重寓管理于服务,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积极发展教育用品制造业。抓住各级各类学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契机,培育和引进一批教育用品制造企业,积极发展教学仪器、数字设备、教材教辅、教学办公等制造业。高度重视教育网络化、数字化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推广智能化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新型教辅设备,培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新模式。三是努力发展教育服务业。围绕在校生就餐、住宿、交通、购物、课余文化生活等,着力发展健康、安全、便利的连锁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适应大学生创业、创客、创造的需求,积极兴办创客空间和各类孵化器。高度重视学生课外文化需求,创作生产一批导向正确、青少年喜爱的影视剧、舞台剧、音乐、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作品、数字化产品。

  6、组织实施“文化+城市建设”,提高建筑文化品质。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水平,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泉城特色,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泉城和特色文化城市。一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严格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和《济南商埠风貌区保护与复兴城市设计》,凸显曲水亭、百花洲、芙蓉街、宽厚里等老街区特色,保护老商埠区传统风貌和近现代优秀建筑,突出泉城特色文化。二是丰富建筑设计文化内涵。加强对建筑设计文化内涵的审查,严格控制建筑的功能、体量、色彩、风格,提高城市建筑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品质。三是拓展公共艺术空间。重视对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在公园景区、文化广场、特色街区、重要城市节点等公共区域,精心设计、高标准建设一批城市雕塑、文化标识等人文景观,打造高品位的公共艺术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