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答: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而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就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总体思路和系统方案,为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问题,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困难增大;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给产业工人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加上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技术技能、素质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影响到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可见,从党和国家性质着眼,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什么样的总体考虑?
答:《改革方案》的总体考虑是,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改革,使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保障产业工人地位的制度更加健全,产业工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更加浓厚,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改革方案》围绕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了25条改革举措,涉及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问: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在《改革方案》中摆在了改革举措的突出位置,这有什么考虑?
答:我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因此,《改革方案》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一是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二是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是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探索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等。四是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进一步改进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问:产业工人技术技能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方面有哪些改革举措?
答:《改革方案》围绕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提出6大举措,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二是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培训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三是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四是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五是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创新协同培育模式,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六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深入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问:《改革方案》把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请问有什么考虑?
答: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已影响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改革方案》主要从6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二是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建立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增加产业工人在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四是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赛项相衔接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五是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和推广,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六是组织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国际交流与合作。
问:“互联网+”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哪些“e特点”?
答: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改革方案》一个鲜明特点。主要提出了3项举措:一是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网络载体,建立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二是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将促进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纳入城乡信息化建设。三是推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建设网上“职工之家”。
问:改革举措关键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请问这方面有何保障措施?
答: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支撑保障体系。《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强有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法治保障,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论政策研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
在推进改革中要注意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及时探索总结经验,做到有序实施、稳步推进。一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建立贯彻落实协调机制,由全国总工会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确保《改革方案》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