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贞革新”开启治理体系转变

发稿时间:2017-06-14 10:37:51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韩毓海

  我们谈中国治理体系的转变,为什么要从“永贞革新”开始说起呢?因为统一是需要物质条件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

  中国的统一自秦开始,问题是:秦与隋如此富强,为何这两朝如此短暂?汉和唐则不然,这里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自秦以来还是反复地经过战乱和分裂呢?

  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在财政和税收统一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行政的统一才有保障,这是“永贞革新”直面的问题,是这场改革的实质所在。

  公元780年,唐德宗时代的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的改革,它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中央财政预算。以前是需要钱就花,财政税收是个无底洞和一笔糊涂账,有了预算以后,就可以把预算摊派到各个州郡去,更为重要的是,这就可以约束藩镇的横征暴敛。而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夏秋两季收税,谓之两税,“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调杂徭悉省,皆统于度支”,确立财政预算,这就把度支的地位抬了起来。而与杨炎同朝的转运使刘晏,则推行榷盐法,实行盐的国家专营,只在山西与江淮这两个产盐的地方设置盐官,并负责把盐销售到全国去,这又使得盐官和转运使的地位抬升起来。

  唐代制度的核心“三省”,即中书、门下和尚书,是一个类似于“三权分立”的贵族制度,而德宗时代的改革,则使得度支、转运和盐铁这三个部门的地位迅速上升,这就是以国家的经济集权,代替了原来的贵族制度。到了后唐的李嗣源,正式确立了以户部、度支和盐铁为核心的“三司”制度,宋代则延续了这个制度。

  以“三司”代替“三省”,标志着中国由从徭役制国家向赋税制、预算制国家的转变,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转变,是中国传统治理体系的大转变。

  “永贞革新”发生在唐顺宗的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这场改革的实质,就是把藩镇的财权和税权收归中央,把上述变革,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唐顺宗是个残疾皇帝,顺宗失音,不能决事。国家大事由王叔文和王伾两个人决定。这两个人是翰林学士,都是做户部和度支起来的。围绕着他们形成了一批从财政、商业和产业角度思考治理问题的官员,柳宗元和刘禹锡也在“永贞革新”的集团里。柳宗元在朝廷里做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类似于纪委的工作。刘禹锡做的是盐铁转运的工作。这些改革者认为,唐顺宗虽然身体不好,失音,不能理政,可是他并不糊涂,应该支持他。

  顺宗退位后,柳宗元被放逐到永州,写了著名的《封建论》,他提出:秦朝崩溃的原因“在治不在政”。政治体制是好的,是统一的制度,但治理方式是错的,仅靠秦始皇和官员的勤政不能保证统一,如果国家没有财政预算,仅凭徭役制度,勤政就会变成“苛政”。

  汉代州郡的财政供给是国家,但封国诸侯有财政和军事裁度权,所以,汉代只有封国才敢造反。

  唐朝的问题在藩镇有兵,在于国家不能节制藩镇手里的兵。唐朝州郡的官员没有敢造反的,就是因为他手里没钱也没兵,缺乏造反的资本。因此,柳宗元认为维护统一的办法,就是把兵权、财权收归中央。

  我们谈中国治理体系的转变,为什么要从“永贞革新”开始说起呢?因为统一是需要物质条件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当中讲道,中国与欧洲气候不同,相对欧洲来说,中国比较干燥,中国土地的耕种比较依赖大规模的公共水利设施的建设,因此,中国先天不具备土地私有化的条件。大规模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成了中国历代王朝最基础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终于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工程,就是大运河。正是这样一个公共的工程,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沟通起来。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是公共工程、公共财政,这是历史转变的物质条件,所谓的唯物主义的解释,就是这样的。

  而除了物质条件外,还需要制度条件和制度保障。为什么宋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稳定有了保障呢?这是因为,经历了唐代中期的“永贞革新”之后,贵族与皇帝分权的三省制度,逐渐变成了技术文官执政的所谓三司制度。国家治理的核心工作就是预算(度支)、商业(转运)和产业(盐铁),而不是过去贵族擅长的礼仪、辞赋和经史。这是很重要的转变。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中央的财政制度能够确立。■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