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

发稿时间:2022-04-16 22:46:57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韩庆祥 张健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历史的角度,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发展印迹及主体性诉求;逻辑的角度,体现的是该历史阶段的必然性及客观要求。印迹与必然性相统一,主体诉求与客观要求相结合,是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特定历史阶段本质特征的基本方法论要求。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分别从历史、逻辑及其统一角度,去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历史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456”大格局,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首要特征

  判断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首先要把握大格局。党的十八大向世界宣告,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该阶段,现代化布局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新趋势,加之,中国道路的党的领导之本质特征,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在总体上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加党的建设之六大建设路径。十八大以后,依据变化了的中国实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至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六大建设路径,即“456”之大格局,成为观察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456”大格局,已经构成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本点。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顶层设计,是发展之灵魂,处于核心地位,统率总格局;五大发展理念是价值遵循,处于关键地位,规范总格局;六大建设路径是实践之结晶,处于基础地位,支撑总格局。这些基本点既内含了当前人民群众对该历史阶段的共识,同时也包含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新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首要特征。

  从逻辑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阶段,现代化转型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体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从深层次来研究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

  1980年代,中国打开国门,开始接受世界市场化进程;1990年代,中国引进市场元素,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与世界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系统化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背景。正是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实现并进一步推动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

  数据展示现实。从人口看,2013年,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7.6%;在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2010年),户籍城镇化率是27.7%,与清华调查数据基本吻合。从空间看,至2013年,中国有2.5亿亩村宅基地,与城市社区比为4.8:1。这表明,宏观上,中国人口中的近30%人群已经成为现代市民,近1/6的生活空间是现代社会。这构成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图景。这一图景意味着,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农民身份→市民身份”、“村落生活→社区生活”、“农业主导→工商业主导”、“传统观念→现代意识”,上述核心性变化脉络正逐渐遍布当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中国,已经并且也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社会转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正在冉冉升起。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转型升级

  “近30%的人群+近1/6的生活空间”,这是从当下现实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转型状态的宏观描述,本质上是一种实然判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存量状态”。社会总体的发展除了看“存量状态”,还更主要看“增量状态”。严谨地说,科学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性特征,需要从实然、应然、必然三个维度去评估。

  首先,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实然状态是,“近30%的人群+近1/6的生活空间”已经实现了转型。这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存量状态”。这一状态表明,中华民族已经走在了全球现代化的征途上,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

  其次,中国社会转型的应然诉求是,社会至少要有70%的人群是现代市民,至少要有2/3的生活空间是现代城市社区,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这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增量状态”。这一状态预示着,中华民族因其天然的体量巨大(经济、人口规模等优势),一旦完成现代化进程,那么全球文明将会发生质变,届时,世界将是中国影响凸显的世界。

  最后,这一转型的必然性要求是,社会转型已经开始,也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行下去,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无可逆转。这是一个全球的大棋局。这一棋局意味着,现代化进程的升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之需求,更是世界实践之期许。

  综合实然、应然、必然三种判断,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本质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性的培育,尤其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现代性之建构,才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新的伟大历史征程,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最新特征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回应了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有大担当。

  理论上,现代化有两步,一是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二是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今天,发达国家基本走完了第一步。精神生活的现代化成为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趋向。中国也已经接近第一步的尾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开始唱响第二步的序曲(第五个现代化的开启)。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内含两个层次的现代化,即制度的现代化和文化观念的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议程,制度的现代化进入实践轨道。那么,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实现,如何获得世界认同?这就是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今天,西方基于工业化的现代化遭遇诸多困境。究其根源,源于工业化后面是西方科学思维,该思维的核心是经验性的归纳范式。在逻辑上,归纳思维只能是证伪,而证伪本质上是试错。中华文化,因为其对世界的划分,涵盖着经验、超验、先验三大领域,本质上不是试错,是索求本源、起始。由此,它可以弥补科学思维的局限性。就此而言,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要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同,不仅可能,而且更有强大的客观需求和自身优势作支撑。

  (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教授、天津市委党校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