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司马光所处的宋朝,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华夏文明的顶峰。宋诗、宋词、宋画,都是宋朝高雅文化的代表。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大量使用,宋朝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司马光所处的宋朝,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华夏文明的顶峰。宋诗、宋词、宋画,都是宋朝高雅文化的代表。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大量使用,宋朝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科举制虽然创立于隋朝,且在唐朝不断发展,但唐五代科举录取的人数很少。到了宋朝,科举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技术的改进方面,宋朝发明了糊名、弥封、誊录等方法;在制度的设计方面,不论家世背景,都是公平考试、择优录取,而录取的人数也大大增加。赵冬梅认为,宋朝之前的社会,是家族决定个人;从宋朝开始,个人开始决定家族的命运。一个家族只有不断地取得科举的成功,才能维系家族的社会地位。科举制的完备造就了社会的流动,司马光也是这种社会流动的受益者。可以说,科举制实现了宋朝的“中国梦”。
与科举制相关的另一重要制度是皇帝制度下的士大夫政治。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宋朝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90%以上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在科举制影响下的士大夫政治,在范仲淹主政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主要表现为政治风气宽容,大部分官员有理想、有操守,同时能够自我调整、自我纠偏。范仲淹表彰寇凖,称赞他是“大忠”。“大忠”就是爱国,关心江山社稷的长久利益;与此相对的是“小忠”,“小忠”就是爱皇帝,满足皇帝合理或是不合理的需求。宋朝最优秀的官员具备“大忠”的精神,他们信奉的是:“天下之法,当与天下共有之。有司守之以死,虽天子不得而私也。”台谏官负责匡正得失,批评力度非常之大,而台谏官制度的形成,又得益于宋朝宽容的政治风气。不杀大臣、不杀言事官,则是宋朝宽容政治风气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司马光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司马光一生经历四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仁宗与英宗是一对在内心深处抵死不愿相认的“非亲父子”。仁宗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中被换掉的太子。仁宗一出生就被抱走,被刘皇后认为养子。仁宗没有继承人,不得已在晚年时才立幼年在宫中长大的赵曙为皇子。英宗赵曙上台后,始终不肯承认仁宗是他的“父亲”,与养母曹太后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因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宋朝官员出现了分裂。宰相主张称“皇考”,台谏官员则主张称“皇伯”。“濮议”等事件导致英宗在位的四年非常混乱。英宗非仁宗的亲生子,而与英宗具有同等继承权的宗室又不在少数,这就导致朝廷官员开始怀疑:选择英宗继承皇位是否正确?英宗的儿子神宗上台后,承担起了证明本支血统高贵的光荣责任。神宗想要做一个伟大的皇帝,他20岁即位,正是想要大有作为而且可有所为的时候。但是,由于几年内仁宗、英宗先后去世,两场国葬花费甚侈,加上长期的冗官冗兵,致使神宗上台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财政困难。正在此时,王安石出现了。王安石认为国家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理财不得法”。于是君臣二人,一个不断地开疆拓土,另一个则大刀阔斧地主持改革。变法虽然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但却导致了国富民穷。同时,变法导致了宋朝官僚风气的败坏,破坏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士大夫政治元气大伤,开始出现分裂。司马光认为,从此前一千多年的历史来看,战乱时间长而和平时间短,而“本朝百年无事”,有一些制度和方法值得珍视而不能轻易变革。司马光对王安石最为激烈的批评,主要就是官僚风气的问题。在此之前,宋朝优秀的官僚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心中有是非判断的原则。但是,神宗和王安石都信奉法家的思想,为了效率可以牺牲其他。而只有采取高压政策,让官员“乖乖听话”,才能建立起高效的运作机制。神宗的后十年可以称为“后王安石时代”,他基本上执行了王安石的政策,皇帝个人的权力更加集中,大部分官员只是唯皇帝之命是从。。神宗之后,皇帝制度下的士大夫政治以及宽容政治风气的时代,终于无可奈何地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