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向创新要动力 向改革要活力

发稿时间:2017-04-26 10:23:37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者的话】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已到了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担当,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中,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需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2013年,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包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区各部门也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需要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要求的人才队伍。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协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强化创业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结构。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还要看到,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此,要进一步树立科教兴国、创新强国的理念,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努力营造支持创新、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让人人皆可创新、处处是创新之地,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仅以刚过去的2016年为例,又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科技成果。如,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试验室成功交会对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等。以移动4G、北斗导航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与科技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差距之一体现在基础研究上。我国的基础研究设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研发投入投放到基础研究上的比重也比较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的比重也不高。我们还缺少有影响力的中文学术期刊,国内学者往往需要通过在国外发表文章证明自己的学术成果。差距之二体现在科技交流上。目前,良好的创新环境与科研条件已成为吸引海外专家来华工作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对科学前沿领域的追踪不足和基础研究的不完善,还使得中国在国际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差距之三体现在科技产业化上。尽管中国科研投入不少,发明专利和论文数量都在世界前列,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之四体现在技术创新的许多细节上。比如,我国作为制笔大国,长期以来在圆珠笔生产上核心技术和材料一直依赖进口,直到近期才打破这一尴尬局面。

  要弥补上述差距,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人员和企业家们的创新意识,使其注重创新,主动创新;其次要保持在基础研究上不断提高有效投入,提高基础研究在科研投入中的比重,累积起雄厚的科研设备,增加中文发表途径,着力在世界范围提高中文期刊影响力;第三要建立起有利于科研人员进行科研交流的体制机制,推动双向交流,既要创造良好的国内科研氛围,提高科研薪酬,吸引国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也要鼓励国内科研人员积极与国外开展合作;第四要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产业的核心领域、细节上进行创新,摆脱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目前,我们的创新体系中还存在不少弊端,科技创新链条上尚有诸多体制机制关卡,阻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比如,科研投入中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又如,尚未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产学研脱节依然存在,创新活动缺少市场导向。再如,科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一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多,致使办事难、耗时长、成本高,分散了科技工作者的精力,降低了效率,影响了科研创新。另外,如果科研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引导人们注重多发文章,注重短期成果,也不利于那些需要长期磨砺才能产生的创新的出现。

  消除当前的这些体制障碍,就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保障改革顺利进行。要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充分保障科技人才权益,加大成果处置、收益分配、股权激励、人才流动、兼职兼薪等政策落实力度,使创新者得到应有荣誉和回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使科研人员无需为“花钱”而过多操心,能专心研究。要改变相关的评价体系,使更多人愿意从事长期性、基础性的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蕴蓄能量。

  消除体制障碍,还要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明确各主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另一方面,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有不同的定位、特色与优势,也不能缺位、越位和错位。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改革基础教育培育模式,探索科教融合的新模式,培育人才的创新意识,让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国家创新激励政策和投融资体系,让企业更加愿意担当起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创新成果转化,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持续不断加大创新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今天的科技投入,就是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投资。纵观全球,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争夺战略性创新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创新驱动发展认识的提高,在创新上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作为反映国家创新能力重要指标之一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与世界上创新投入最大的美国相比,与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重大需求相比,我国科技投入的总量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